English

创造性实践:理论创新的基础

2003-12-16 来源:光明日报 马万令 我有话说

创造性实践是推动理论创新的强大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作为一种感性的现实的活动,实践具有目的性,同时,实践又具有层次性,既有创造性实践,也有模仿性实践。创造性实践是人类实践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最本质特征。

创新是发展的本质要求。创造性实践最具有马克思当年所说的那种“革命性和批判性”,也最具有列宁当年所说的那种“战斗性和开拓性”,因而它能为真理的发展提供最强大的动力。与此相比,模仿性实践虽然也能推动真理的发展,但其推动的力度和程度毕竟是有限的。尤其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模仿性实践往往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显现出被动性。

作为科学巨匠和伟大的革命家,马克思在他的一生中始终关注创造性实践的发展进程,并对这种实践所产生的每一成果都感到“由衷地喜悦”。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共产党宣言》所作的德文版序言中这样写道:“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如果没有创造性实践所造成的大工业的巨大发展,如果没有二月革命特别是巴黎公社的创造性实践所积累的经验,马克思恩格斯就不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也就不会有后来他们对自己理论的补充、丰富和发展。

列宁对创造性实践也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他始终呵护并积极推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同时注重在这种实践中不断地检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如果没有他所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创造性实践,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

中国共产党人是创造性实践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如果没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就不可能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我们党也不可能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当代中国呼唤创造性实践

任何生机勃勃的社会,都离不开理论创新。一个思想僵化、不思进取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社会。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没有创造性的理论思维。而要实现理论创新,又必须进行创造性实践。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深厚基础和根本途径。

当今中国,正处在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许多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需要我们去重新认识和解决,也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我们去更深入地研究和回答。诸如,如何更好地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如何正确地处理政党、国家和群众的关系,如何正确地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等等。从根本上讲,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产生的,是现实生活提出并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对这些事关党的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作出科学回答,是当代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和进步的迫切需要。我们只有以改革的精神深入研究并科学回答这些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才能在新世纪的征途上迈出新的步伐,获得战略上的主动。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当代中国所面临的这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孕育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契机。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勇于面对这些新问题、新变化和新挑战,主动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新情况,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努力创造出新的科学理论,用新的科学理论说明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回应新的时代要求。

人类实践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出智慧,出方法。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都是在改革和建设的创造性实践中出现的,也只有在改革和建设的创造性实践中才能得到正确的回答和解决。我们不仅需要实践,而且更需要创造性实践。只有创造性实践,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离开创造性实践,任何重大理论创新都无法实现,任何重大现实问题都难以解决。

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关键在发展。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最终也要靠发展。发展对于我们来说,任何时候都是硬道理。不发展,任何道理都站不住、讲不通。而要加快发展,就必须积极地推进创造性实践。改革开放初期,不是也有一些人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很有意见吗?为什么后来他们赞成了呢?就是在于这种创造性实践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客观事实摆在面前,无可争辩地说服了他们。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无不是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结果,无不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

思想解放催生新的创造性实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是创造性实践的前提条件。然而,人们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思想解放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改革在不断深化,实践也在不断深化,老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还会出现,旧的思想束缚解除了,还会出现新的思想束缚。如果没有20多年前人们思想上的大解放,就冲不破“两个凡是”的樊篱,开辟不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定一个信念: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东西,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人们的思想行为尽管要受到规律的制约,但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任其摆布的;不管我们面临多少困难和问题,总是可以克服和解决的。我们的认识每前进一步,既是对原来的否定,又是对原来的肯定,在不断的“扬弃”中,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片面到比较全面。当规律尚未被认识的时候,行动往往是盲目的,不自觉的,失误就可能会多一些;而规律一旦被认识,我们就能顺应规律,利用规律,缩短历史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既要坚持求实的精神,又要树立进取的精神;既不能割断历史,否定一切,又不能墨守成规,肯定一切。任何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不仅不利于我们事业的发展进步,而且会阻碍我们事业的发展进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放思想,必须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回顾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和我国革命及建设的成功实践,最基本的经验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改革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我们党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根本途径。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科学方法。看我们是否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键看是否能运用它来解决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推进党的事业发展。解决的问题越多,就运用得越好。这样才能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