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师的育人工作

2003-12-19 来源:光明日报 梁缨(作者单位:广西大学) 我有话说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作用于传统课堂,多媒体和网络化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良好的硬件环境,各类媒体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信息功能,带来人机交流的愉悦感受,增强了教与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学生逐步变成教学中的主体,学习效果和效率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取代了教师传统的粉笔、黑板和教案,将教师从重复性的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教学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但是,我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教育条件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短处”所在:离开了传统课堂,人机交互的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以往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和频率,会使学生思维的空间变得狭窄,精神的享受成为奢望,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大学时代是他们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不但不能忽略对学生道德情操和人格的培养,相反,更应该利用其带来的种种便利,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找到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活动手段更多,信息量更大,情趣更浓,意味更深,给学生以生动、丰富、完美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探讨如何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作好育人工作,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高校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信息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在以下几个结合上下功夫,做好育人工作:

人机交互的教学与传统的课堂面授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地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取代自己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应适当增加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环节。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不仅是语言、行为的交流,更是师生心灵和情感的交流。在学生的身心成长过程中,教师起着无可替代的示范作用,通过知识的讲授,教风的熏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把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严谨的治学态度、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传递给学生,为学生树立起做人的榜样。在这里,语言是有声的行动,行动是无声的语言,而现代媒体则不具备“润物细无声”的人性魅力。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引导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大学教育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很难根据学生的个性,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以其丰富的表现力,比如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和有趣的动化效果,很容易吸引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多媒体新颖的表现形式所迷惑,而忽略了对探求事物本质规律的目标和方法的掌握,盲目跟随潮流,片面追求实用技术,不注重基础知识和系统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科学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较强的观察、想象、动手、分析、比较、设计和归纳能力,需要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精神。为此,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应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组织教学,在灵活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的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专注于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和了解,逐步培养以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特征的创新能力。

传授现代科学知识与塑造人文精神相结合。网络信息的庞杂,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容易让学生在信息世界里迷失方向,失去判断力。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会学生识别网络信息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对社会和对人生的理性认识。可以通过学科渗透,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的熏陶,鼓励学生从高尚的文艺作品中丰富自己的感受,学会爱祖国、爱民族、爱他人,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从而拥有更高尚的品德,更开阔的胸襟,自觉追求更高尚的精神生活。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这一点,机械化的媒体教学很难发挥作用,也不仅仅是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每一位教师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重任。

课堂教学与课外交流相结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了,但师生的课堂交流却少了。教师可以合理有效利用课外时间,多找学生谈心,多倾听学生的心声,以足够的爱心、耐心和敏锐的洞察力去探究并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这决不是可为可不为的事情,因为,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与学生在心灵上息息相通,从而给学生以启迪心智、健全人格的完整教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