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猫冬”到“忙冬”

2003-12-2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陈琪 我有话说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全国各地农民冬训工作的大力开展,“猫冬”的农民越来越少,千方百计“忙冬”的农民越来越多,“冬闲一点也不闲”已经是各地农民岁末生活的真实写照。

“冬闲”打造“知识型”农民

随着全国农民冬训工作的展开,江苏省重点组织农村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开展“两个率先”奋斗目标的教育,在农村基层开办了学习班。

广大农民富而思进。今冬,洪泽县21名优秀青年骨干农民分赴江苏省畜牧兽医专科学校等高等院校学习深造。洪泽县是我国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的六个试点县之一,该县利用“冬闲”给具有创业能力的青年农民“充电”,旨在培养“知识型”农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民求知若渴,趁着冬闲报名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班的农民越来越多。近几年,信息网络发展快速,一些青年农民抓紧冬闲,从网上学习各类养殖技术,同时也了解农业市场上的信息,为来年的生产作准备。

“冬闲”火了民间传统文化

“搭台唱戏,逛庙会”一直是农村传统的娱乐方式。现在的农民生活好了,眼界高了,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却没有改变。到了冬闲,民间传统文化就“火”了起来。

春节剪纸花是一件喜气事。入了冬,农村的剪纸高手们趁着地里没活,纷纷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剪纸花,互相交流学习。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剪纸作品不仅仅用来装饰,还用来送出去参加民间艺术交流活动。邳州市著名农民剪纸艺人王桂兰的剪纸就堪称一绝。有些地区到忙完了秋收就组织村里的农民学习刺绣、扎灯、草编等手工。苏州草编艺人吴招妹擅长草编娃娃,她将传统工艺与现代造型结合使草编娃娃有了时尚造型。

像王桂兰、吴招妹这样的农民艺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与重视,他们的作品也深受海内外人民的喜爱。由此也带动了农村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各地的农民在闲暇时纷纷学手艺,也有的自发组成了戏班子,在节日里为大伙表演。

“冬闲”忙出“小阳春”

入冬以来,江苏省沛县的农民却显得分外繁忙,他们把“冬闲”忙出了“小阳春”。该县农民在政府的指导下开足各类稻米加工机械,平均每天都有近千吨“春光”、“微山湖”牌大米销往南京、青岛、上海等十几个城市。同时,沛县还利用当地稻草、芦苇资源丰富的优势引导农民冬季大搞稻草、苇帘等编织业。仅五段镇就形成草编专业村11个,生产出的草袋、草帘、草绳热销全国12个省区。

句容市天王镇往年千余亩的“冬闲田”今冬披上了绿装。农民重新审视承包的“一亩三分地”,互相调剂种子、菜苗,很快将冬闲田栽种完毕。谷城村农民张瑞伦今年种了10余亩棉花,由于价格上涨,收入颇丰,原本打算冬翻休地,来年栽种早棉,经全家认真合计,决定在今冬全部栽上油菜。

除了在“家门口”创收外,外出打工也成了农民在冬闲时的新风尚。与回家过年的民工大军相反,在家务农一年的农民选择“逆流”而上。他们到各大城市从事装修、家政、环保等工作,农民王德银说:“我每年完秋后到上海打工搞装潢,每月多时能挣到2000多元,再过两天我就上路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