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全球视野下探讨人文科学

2003-12-25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夏欣 我有话说

本报讯“中国的教育学乃至所有的人文学科,应该以平等的、独立的、透明的中西文化的交流对话为基础,具有全球视野和中国文化精神,这是21日在北京结束的中西文化与人的精神发展研讨会取得的共识。由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北京大学国学书院协办的这次会议历时3天,中外哲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8个学科的学者参加了研讨,三十多人作了精彩发言。

会议指出,离开对国情的深刻了解,离开民族传统文化,习惯于把西方做参照,做标准,是目前中国人文学科值得研究的问题之一,而中国传统文化常常被当作花瓶,而不是真正把其中优秀的部分作为营养,以至造成理论上的迷失。

著名哲学家汤一介认为,人类文化在这个多元对话的世纪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轴心时代,中国文化将在“反本开新的基础上,形成新时代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反本,即对我们的文化源头有深刻的把握,以此产生面对新世纪的强大生命力;“开新,即一方面对传统文化做出合乎新时代的诠释,一方面要利用传统文化资源,面对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创造出新的文化理论。这种“深入挖掘和“敢于面对不可分割,能够使我们传统文化的真精神得以发扬更新,在21世纪的“反本开新中重新燃起火焰。

首都师大教科院教授王长纯在谈到举办这次会议的初衷时说,青年一代精神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性重大课题。目前国内探讨教育理论的舞台需要拓宽,中国教育学的建设必须实现中西文化共鸣和互动,实现跨学科的对话与交流,推动现实教育吸收包括西方在内的各国优秀文化,并发扬本民族的文化精神。这一过程不能搞简单照搬和增加,也不能搞国粹主义,食古不化,而是提倡在不同的声音中思考、转承。因此特别主张“和而不同和“有因有革,——既能吸纳百川又能主宰自我;既因循承继,又变革出新。

操着一口流利中文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墨子刻发言说,一个民族道德精神的发展跟他们的经典是分不开的,但对这些经典,应抱有当代的批评意识,即使对他最为崇拜的孔夫子,也要以这种精神视之。他把当代的批评精神看成是现代化的核心,认为中西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常常缺乏这种精神。

学者朱永新(苏州市副市长)是与会者中唯一的政府官员,他在发言中提出城市发展中的“文化自觉观念,认为城市建设跨越经济增长阶段,但人文精神是不可以跨越的,只有通过文化自觉才能激活古老文化的积淀,使它还魂,否则那些文化是死的。中国在城市发展中有过于重视外来力量,忽视自身力量的倾向,这和我们重经济指标的领导机制有关,它使一些领导较少深谋远虑,漠视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与文化自觉会给中国教育带来很多启发,使教育成为立体的东西。

车文博、乐国安、孙延军等心理学学者充分注意到国际心理界对研究对象的文化背景、对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差异性的关注,认为心理学研究不能与宏观社会文化背景相脱离,与人的实际心理生活相脱离,要在对人性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时代精神的心理学体系。21世纪东西方的心理学将走向更大的相互包容、吸收和整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