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道德文章 山高水长

2003-12-3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徐可 本报通讯员 倪文东 我有话说

12月20日至21日,“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召开,这是近现代中国书坛第一次以书法家个人名字命名的书法学国际研讨会。海内外书法艺术界、文字学界、文物考古学界和国内部分高校的专家代表共300余人欢聚一堂,共同学习、研究和弘扬启功先生的书法学精神和思想,回顾启功先生的书法艺术成就,探讨启功先生对中国书法事业的巨大贡献。

启功先生是当今屈指可数的集古典文学研究、古代书画碑帖鉴定和诗、书、画创作于一身的宗师。他以古典文学研究泽被后学,以古书画碑帖鉴定名重当代,以书法艺术成就声播五洲,成为当今彪炳书史的书界领袖。本次研讨会收到来自海内外代表的42篇学术论文,就启功先生的书学理论、书法教育、碑帖鉴定、作品考证、书法艺术成就以及对中国书法事业的贡献等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论及了启功先生的为人、为学及为师等诸多方面。

卓越的成就

代表们在发言中对启功先生的学术和艺术给予极高的评价。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黄会林教授说:“众所周知,启功先生是一位近现代史上罕见的成就卓越的艺术大家。仅就书法学领域而言,他的研究涉猎到书法理论的方方面面,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建树颇多。简而言之,启功先生在书法学上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贡献:首先,解决了书法史上大量悬而未决的问题;第二,清理了历代书法理论中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破除了人们对于许多陈说的迷信;第三,明清以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书法艺术究竟走向何方令人迷惘、困惑,启功先生则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解决了如何继承并创新的问题,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启功先生在书法实践以及书法理论研究方面都达到了常人莫及的高度。”

北师大副校长董奇教授表示:“启功先生的书法艺术及书法理论博大精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学者和书法家相结合的典范;他的书法作品流传海内外,他的书体遒劲流美,刚柔相济,形成当代最受欢迎的书体之一——‘启功体’。启功先生是国宝,他的学术和思想不仅是我们北师大的骄傲和自豪,更是我们国家的财富和宝藏。北京师范大学,不仅要有大师,不仅要由大师去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更要研究大师的精神、大师的品格、大师的行为。”

深远的影响

代表们一致认为,确立“启功书法学”这一概念,不仅是当代书法界的一件大事,也将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飙说:“启功先生是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的带头人,他的书法创作理念和书法理论,影响着一代人。今天,我们正式确立‘启功书法学’这一概念,这表明,启功先生对书法的理解和阐述,已经正式成为一种学说,这是我们久已盼望的事情。可以预见,‘启功书法学’的建立和发展,必将推动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对今后的书法创作产生重大的影响。”文物出版社社长苏士澍认为:“‘启功书法学’是近年来学术界日益注目的一个课题,这个五个字,不仅综括了他精湛的书艺,而且还联系着他的学问、品格、人生价值观、性格,乃至他所做的一切。这五个字是他用90多年的心血孕育而成的,是中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灿烂的明珠。”

高尚的人品

代表们在发言中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启功先生高尚的人品。苏士澍认为,这也是启功书法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启功先生不仅是书法家,而且是画家、诗人和学者。可是他经常自谦地说,他是一名普通的教师,这正是他闪光精神境界的真实写照。他从来没有把自己置身于高阁,而是时刻与普通人为伍,关心和培育着每一个渴求知识的人。大家在讨论中都提到一件件和他相处的小事,这些事启功先生可能早就忘记了,但是大家还记得清清楚楚,而且说起来更是激动不已,用一位代表的话说,这就是人格化力量的凝集和体现。著名书法家、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欧阳中石教授更是赋诗一首表达了对启功先生的敬意:“一代宗师积蕴深,苍松翠盖树千寻。鹅湖设教春风暖,句句甘霖字字箴。”

面对大家的赞词,92岁高龄的启功先生表现出一贯的谦逊。他将自己学习写字的动力归之于辅仁大学老校长陈垣先生的鼓励。他接着诚恳地说:“在座的诸位不管年龄大小,都是我的老师。希望给我恳切的教导,不管我现在写得有多么丑恶,但是希望还有进步的可能。希望在座的师长、同志给我恳切的教导,使我能够再有一寸一分的进益,那我就感谢不尽了!”一席话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久久不能平息。

研讨会期间举办的“启功先生学术成果展”和“启功先生赠友人书画作品展”,让代表们一睹启功先生近五十年来在文学、文献学、诗词创作、书画鉴定、书画研究、书画创作等方面的斐然成就。这两个展览不但反映出先生在诸多学科中的精深造诣,同时也证明一个真正的书画大家必须以渊博的知识为根基,以多方面的学术作为依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