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古城榆林经营城市旧貌换新颜

遵循市场规律 重组城市资源
2003-12-31 来源:光明日报 通讯员 张哲浩 我有话说

本报讯2000年以来,榆林市坚持走生态立市、资源富市、项目强市之路,坚持把经营城市作为城市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着手对城市资产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和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有效地促进了城市建设由事业向产业过渡。三年来,该市城市基础设施共投入35亿元,是“九五”期间总和的9倍,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力地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为做好经营城市这篇大文章,榆林市一是超前规划,坚持用规划指导实施经营城市的各项工作,共修订完善了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6个规划,出台了城市规划、历史名城保护、市容环卫、燃气、供热、绿化、档案及城建项目监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不断提高详规覆盖率。3年来市区详细规划覆盖率提高了30个百分点,达到65%。

二是引入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长期以来,榆林市城市建设都是由政府包揽包办,单一投资,形成了许多弊端。为广辟建设资金,榆林市坚持政府先搞基础设施带动开发,实现滚动发展。2003年,该市已建成投资9400万元、占地面积11.8万平方米的世纪广场,投资6265万元、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的凌霄广场。这些资金全部是由开发拍卖广场商业楼获得。

三年来,通过采取政府投资、商户投资、市场引资、信贷融资、土地置换等多种形式,仅榆林市区就筹措建设资金14.6亿元,改造建设了北大街、人民西路等城市主要干道11条,桥梁3座,巷道40条,铺设排水管线15公里,基本构建出城市道路骨架。他们投资2.1亿元建成了总占地面积为24.2万平方米的世纪广场、凌霄广场、火车站广场、榆溪河堤公园等4个大型综合广场园林绿地,累计新增绿地9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网相配套的城市绿化格局,加上原有鸳鸯湖公园,已有5个大型集休闲、健身、娱乐、集会、购物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广场、园林绿地。

三是加强土地储备,加大土地的聚财力度。该市在确保耕地总量平衡和严格控制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和基础上,尽可能满足城市建设用地。对城市建设用地,实行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管理、统一聚财,除国家有明文规定外,企事业单位建设用地一律实行使用权转让、拍卖,通过土地转让、土地级差、土地隐形收入等获得建设资金。为了做活这篇文章,市县都建立了土地储备制度,实行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高度垄断,土地转让通过市场配置,土地收入主要用于城市土地再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实施城市建设资产运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和市政公用产业的市场化进程。他们利用区位优势,以现有资产引资入股合作开发,盘活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如少年文化宫、农垦榆林饭店等都是以这种形式开发,既盘活了企业资产,又实现城建开发目的。榆林市市长王登记高兴地对记者说,走“以地养路”、“以水养水”、“以气养气”的经营城市之路,不但使公用事业摆脱了困境,而且大大减轻了政府的包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