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菲农业合作结硕果

2004-01-0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王传军 我有话说

早在来菲律宾前就听说过中菲农业技术中心,并一直希望目睹这个两国农业合作的样板。新年前夕,记者有幸在中国驻菲使馆程映国一秘等陪同下,驱车150多公里前往中菲农技中心采访。

该“中心”地处吕宋岛中部的新怡诗夏省,素称菲国粮仓,不仅有广袤肥沃的农田,而且大部分农业科研机构都集中于此。菲律宾曾是大米出口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人口膨胀、耕地减少,大米无法自给,进口量不断上升。1999年11月朱镕基总理访问菲律宾期间,中国政府决定向菲援赠500万美元,建立中菲农业技术中心,以帮助菲律宾发展推广杂交稻技术。

2003年3月20日,在中菲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占地10公顷的中菲农技中心正式竣工。“中心”由办公区、专家公寓、机械维修车间、农产品加工车间、机械综合测试车间、示范农场等部分组成,“中心”负责培育适合菲气候土壤条件的杂交水稻,研制适合当地耕种的农机。根据《中菲农技中心技术合作实施方案》,合作期由2003年至2008年。

“中心”中方负责人成良计主任介绍说,中国专家已成功地进行了首季杂交稻试种工作,试验结果比预期要好得多。明年“中心”将参加2004年雨季菲律宾水稻区域适应性试验和示范。他说,菲律宾目前水稻种植面积4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稻谷产量3.3吨左右,只有中国产量每公顷6.5吨的一半。5年后,只要菲国50%的水稻生产区种植杂交水稻,按每公顷增产1.5吨计算,全国可实现增产300万吨,届时大米不仅自给自足,还有出口。

除了杂交水稻外,在3个大型实验车间内,记者还看到了中国政府援助的包括播种、插秧、喷药、收割、碾米以及烘干等一系列农业配套机械。据来自江苏的农机技术专家介绍,这些机械基本代表着国内的先进水平,与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机械相比,具有价廉物美的优势,经过试验,效果都不错。

中菲农技中心菲方负责人罗密欧·加威诺教授表示,他对“中心”半年来的工作成绩感到满意,对今后杂交稻在菲律宾的推广充满信心。关于中国农机,加威诺教授认为,中国农机价格较低,质量也很好,但相对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农机而言,中国缺乏售后服务,这样致使当地农民宁愿购买价格高昂的日本机械。他希望中国能在菲合资建立农机及配件厂,以促进中国农机的推广。

中菲农业技术中心自成立以来,已取得可喜的成绩,在菲产生了重大影响。近半年来,“中心”共接待了20多批900多人次来宾参观访问。菲总统阿罗约、农业部长、省长等政府官员以及国际水稻专家和日本、巴基斯坦等国官员都先后到中心参观考察。

中菲农技中心的建立为两国在农业方面的长期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心”已两次选派技术人员到中国进行培训。与记者同行的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吉林省郝育种子公司的代表告诉记者,“中心”已与菲方初步达成协议,准备将中国的优质玉米和蔬菜引种到菲律宾。(本报马尼拉1月1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