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向大众化就业

2004-01-0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曾毅 我有话说

进入2003年10月后,吉林大学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招聘洽谈会。截至目前,已经举办了70多场。据初步统计共有校内外毕业生3万多人次参加了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1000多人次。

“我们采取各种措施应对大众化就业新形势”,吉林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主任吕丽华说。

大众化就业:现实的课题

供需矛盾决定着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分布和就业层次、薪酬水平。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已经走向大众化就业。

200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达到212万,2004年将超过250万,在2010年之前,每年的大学毕业生都将达到350万以上。与其说这将产生就业岗位缺乏的难题,不如说随着教育本身的发展,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正面临着一次根本性的挑战。

吉林大学2004年共有毕业生16162人,毕业生人数连续四年居全国高校首位。面对大众化就业的新课题,吉林大学把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积极倡导。2003年10月10日,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了《吉林大学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暂行办法》,第一次明确提出“学校将通过一定的方式定期公布各专业的就业状况,并以就业状况作为学校招生计划调整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就业准备始于大一

吉林大学的就业指导课于2003年3月在2004届毕业生中开课。据抽样调查显示,98.2%的同学赞成开设此课,51.4%的同学认为对自己帮助很大。如今,全程化、全员化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已经建立,就业指导课由18学时增加到24学时,由1学分增加到1.5学分。就业的准备始于大一。

就业指导课解决了全体毕业生的共性问题,吉林大学通过专业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积极解决学生就业的个性问题。各学院都设立了毕业生就业咨询室,帮助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解决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学校还派出30名同志参加了全国职业指导师资格的培训和考试,逐步实现了就业指导的专门化、专家化。

为了全面提高毕业生自身的求职能力,学校就业办编印了毕业生人手一册的《吉林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南》,让每一名毕业生都能够及时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的方法与技巧。毕业生还人手一份《吉大就业》报,及时了解就业工作动态,了解用人单位情况。学校还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思想教育,帮助毕业生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就业。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吉林大学“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基地建设:就业的又一渠道

为建立长期、稳定的就业市场,吉林大学进行了“大基地带动大市场、大市场促进大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建立了以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龙头的就业重点地区和以汽车、通讯、航天、地矿等为主的就业重点行业,同时大力支持西部大开发和国防现代化建设。2003年到基地就业的毕业生达到4054人,较上年增加了20.26%。

2003年9月,吉林大学在江西南昌召开了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同时在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方面实施了战略转移,加强了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依托。学校正在尝试将毕业生就业基地与实习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结合在一起。

为了进一步实现毕业生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贯通,探索建立和完善大就业市场,吉林大学积极与政府的人才市场进行深入的合作。学校先后与沈阳市人才中心、烟台市人事局签订了合作协议。同时学校长期与吉林省人才中心、长春市人才中心开展深入的合作,帮助毕业生解决户口、档案等相关问题,最终实现就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