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新能力:基地建设的至高追求

2004-01-02 来源:光明日报 吉林大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 我有话说

培养创新能力是当前人才培养的热门话题,它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在我国,应试教育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根深蒂固。以往的化学教学内容注重系统的书本知识和验证性的实验,喜欢学生规规矩矩地按教师的要求和指导去做,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在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中,我们重点抓了这个问题,试图通过一些措施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基地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我校化学学科的优势,从抓科研能力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的优势条件有两个:一个是研究单位多,科研设备好,科研项目多,经费充足;另一个是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特别是优秀中青年教师的示范和影响力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目前,基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博士生导师4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教育部优秀跨世纪人才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8人,还有近几年从国内外引进的博士、博士后人员9人。我们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优势条件,单独制定教学计划,并利用基地经费和学校配套经费,改善了教学环境和条件,大力提高学生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开设有特色的专业课,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能力同步发展。化学基地的建设也因此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肯定和鼓励,在两次评估中均被评为优秀。

吉林大学数学系于1992年设立为数学人才培养基地。参照国内外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及课程设置,并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和多年的教学经验,基地制定并实施了一套培养方案。例如:分层次安排课程,优化知识结构,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系统地更新教学内容,反映数学的思想方法,体现时代气息;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实行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基地实验室和学生阅览室的现代化建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以下五个组成部分:适合现代科学发展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适合特殊人才特殊培养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较强动手能力和宽广知识面人才的教学形式;一支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队伍;具有现代化设备的数学实验室和资料丰富的基地阅览室。

实践证明,我们所实施的这些“硬件”和“软件”工程,不仅培养了一批基本功扎实、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优秀学生,还为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的教学探索出一条路子。

吉林大学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于1993年批准建立。8年来,通过国家和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基地在学科建设、科研基础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基地班的示范与激励作用,使一度面临着生源质量较差、学生兴趣不高、毕业分配状况不好等问题的物理学科有了根本改观。

由于缺少经费,无力进行实验室的改造与更新,我院的基础物理实验室曾面临着设备老化、仪器套数少、教学内容陈旧等一系列令人头疼的问题。基地建设为改变这一状况提供了契机,加之“211工程”、世行贷款等项目的逐步上马,使实验教学状况有了根本改善。与此同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教材建设计划,分期分批进行修订和编写。在人力和财力上,院里和学校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学校制定“十五”教材规划时,我院报送的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近代物理实验等教材全部纳入到校“十五”教材规划中,这使我院的教材建设工作基本上得到了落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