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2004-01-0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通讯员 贾广惠 我有话说

从去年12月份起,徐州师范大学学工处及许多院系陆续接到“要人”信息,电话、信函纷至沓来。海报栏、电子公告栏的用人信息令人应接不暇。与许多院校相比,该校的毕业生似乎不需要自找“婆家”,去年该校一次性就业率(非师范)达91.4%,而师范生是100%。

徐州师范大学,一个远离省城,位于苏北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师范高校,何以使毕业生如此吃香?该校校长徐放鸣说:“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是我们的学生容易就业的奥秘所在。”

徐师毕业生支撑苏北教育

徐州师大,作为一所建校50余年的地方师范院校,多年来支撑了苏北的教育发展,至今累计毕业生达两万余人,留在基层教育战线上的就有1.7万多人。据统计,苏北五地市的中学教师70%左右毕业于徐师。这些教育工作者中,涌现出名校长20人,名教师60人,学科带头人150人。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建功立业,实现价值,不仅是昔日校友的可贵实践,也成为今天许多师范生的共识。

该校文学院一名即将毕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陈姓学生告诉记者,他已收到好几所县中学的邀请,正在挑选合适的学校。

据估计,今年仅徐州地区师范生需求量就达8500多人,而该校今年师范毕业生不足3000人,而今后这一缺口更会扩大,随着市区中学教师的日趋饱和,毕业生转向县中、完中、民办中学寻求发展已成主流。这使得师范生就业不愁没去处。

学有所用用有所长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些新鲜事,有一个学生的科研论文被SCI收录;还有一个学生写出了26万字的广告学专著;教科院小教班获全国先进班集体;该校女足获全国大学生冠军等等,如今的学生不仅仅是多才多艺,更多了一份底蕴,知识的底蕴、素养的底蕴,徐师大的毕业生已不仅仅只会教学。

一系列的教育、一整套的培养体系已在实施。据该校教务处副处长孙伟介绍:几年来,为培养用得上的人才,他们按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抓学生素质。首先是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的教育。从学生入学就开始抓起,一是角色转换教育,二是培养目标教育,三是法纪教育,四是成长教育。其次抓好综合素质的培养,一是加快课程建设,主要有“两课”强化,基本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二是学风建设,三是鼓励科研创新,这是该校开创性的举措。每个学生都可申报校级、省级课题,由于学生热情参与,至今已完成320项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四是改革考试制度,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取代毕业考试。这使得一个学知识、搞科研、争创新的风气在校内形成。

为苏北的发展提供坚强后盾

黄俊,徐师大89级中文系学生,如今是庞庄矿校骨干教师。记者在远离市区的庞庄工人村采访他时,他刚结束一天的教学工作。2002年,他考上了市里的公务员,最终又选择留下。老家在长江之滨的泰州,他却留在了矿区。他说:“我舍不得教育,我感到很满足。”

像黄俊这样扎根基层热爱教育的徐师人还有许多。尽管每月几百元工资,简陋的住房,而大部分人都选择了留下,据江苏省教育厅的调查,目前仍坚守在教育一线的,徐师大的学生数量最多,教师队伍最稳定。“留得住”并非一句空话。

徐师大校长徐放鸣认为,学校综合实力近年来在稳步提高,去年全校对外公开发表的论文已被SCI收录51篇,在全国高校排名75位。围绕提高培养水平,适应教改和素质教育新要求,该校正在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多面手和创新者。目前,该校刚成立苏北五市教育界负责人参加的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旨在沟通职前职后教育,培养高级教育人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