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生态文化经济协调发展

2004-01-0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陈博 本报记者 刘昆 我有话说

记者日前在324国道广西玉林段沿线采访时,看到这样一派生气勃勃的气象:茂盛的冬菜生产基地,葱茏的荔枝龙眼果林,幽雅的农家庭院阁楼,纵横交错的村屯硬化道路,靓丽多彩的农村文化广场,热火朝天的工业园区建设,无不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去年1月开始,玉林市在324国道玉林段沿线的16个乡镇、75个行政村启动“十点一线”文化生态家园建设工程,播下了文明,收获了民心,赢得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优了

北流市民乐镇罗政村罗承干家的小洋楼掩映在绿树丛中,家居十分洁净,煮饭照明用的是沼气,作物施肥用的是沼液沼渣。他家建沼气池已3年多,如今养猪养鱼、种果种菜,一年四季收入不断,人均纯收入4000多元。

容县十里乡大坡村的林宗坤是今年年初建沼气池的,他告诉记者,用沼气后,环境卫生好了,蚊子苍蝇少了,省了打柴功夫,用农家粪种的沙田柚结的果特别甜,能卖好价钱。

玉州区仁东镇龙屏自然村钟彩贤用沼气后,不但节省了许多开支,还可以腾出手养猪养牛,种田卖谷,收入比原来强多了。

发展沼气上联养殖,下联种植,不但优化了生态环境,而且把大量的劳动力解放出来,改变农户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玉林市“十点一线”沿线调整种植面积12多万亩,形成以经济作物种植和禽畜渔养殖为主导产业的经济格局,建成一批农业生产基地,“养殖—沼气—种植”、“果—草—牛”等生产模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途径。市里先后投资7260多万元,硬化乡村道路,改水改厕,建沼气池,规划建设文化生态新村。

文化氛围浓了

玉林市投资960多万元,兴建、完善各类文化基础设施,在沿线乡村建成2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站20个、藏书5000册以上的图书馆59个、电子信息馆48个、农村文化广场和农民公园59个,着力打造“十点一线”现代文明示范带。

沿线村屯也纷纷行动起来。北流市民乐镇罗政村建成占地10多亩的文化广场,广场有灯光球场、表演舞台、文化长廊,如今这里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人民富足,正向国家旅游局申报“旅游文化生态村”。梧村村民黄恒荣投资100多万元,建起颖川山庄文化园,内设“中外名人简介”、“中华传统美德”等展室。

罗政村党总支部书记钟耀荣深有体会:“生态家园建设,使群众过上了富裕日子,增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从而又积蓄了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动力。”

目前,作为“十点一线”概念延伸的“玉贵走廊”玉林段沿线,文化生态家园建设已扩展到27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所属的356个行政村、38个社区。从“十点一线”起点的兴业县石南镇富阳村的万册图书馆,中段的北流市北流镇九代村宣传文化中心的电子信息馆,到终端的容县十里乡大坡村的文化宣传长廊等,记者强烈感受到沿线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以及他们运用科学知识致富的喜悦。目前农民自发组建的乡村业余文体团队就达148个。

发展后劲足了

北流市西镇田心村传统种植茉莉花,往年信息不通销路不好,增产不增收。今年村民邹步西通过村电子信息中心在网上发布供应信息,广西区内乃至湖南等地的客商闻讯纷至沓来,使茉莉花种植户收益大增,邹步西的收入就达7000元左右。该村远近闻名的家具生产中心,今年利用电子信息向外商发送各类家具设计款式,很快收到欧美等地发来的订单,订货金额达200多万美元。

容县黎村镇珊萃村村民冯丕林经常到村科技图书馆读书看报,学到一手养殖技术,在自家的六分多责任田搭棚,闯出了“青蛙—蝎虫—黑豚鼠—黄粉虫”一条龙养殖新路子,年创收2.3万元。松山镇沙田村农民夏秀湖利用学到的技术,嫁接培育珍珠蕃石榴果苗,种果苗年收入10万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