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陪读苦 何苦陪

2004-01-0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期策划 徐可 宋言荣 “光明视点”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许 我有话说

本期提示

一段时间以来,父母陪读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记者调查后发现,如今父母陪读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甚至还有父母为博士生陪读。而父母的一片苦心却得不到孩子的认同。孩子是如何看待父母陪读的?陪读热潮又何以形成?陪读究竟是好是坏?专家认为,无论陪读能给孩子带来哪些方便,但它确实存在太多的弊端,必须引起重视。

近日,南京发生了两件事:第一件是一位母亲因为儿子在学校不遵守纪律,频惹是非,便放弃工作每天和儿子一起上学,这一上就是一年半。第二件也是一位母亲因儿子成绩差,应学校的要求天天陪儿子读书,一陪便是一学期,母亲的陪读,让儿子感到很丢脸,也常常遭到同学的嘲笑,一气之下,喝农药自杀身亡。两件事,都与陪读有关。

父母陪读,一份沉重的爱

记者调查后发现,如今父母陪子女读书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形形色色的家长组成了庞大的“陪读大军”。这些父母有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也有从农村到城市的,还有从大城市到小县城的,更有从国内陪到国外的;有陪中小学生的,也有陪大学生的,甚至还有父母为博士生陪读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现象。

研究生入学考试日益临近,大学里的“考研族”都进入了最后的备战状态。记者在走访后发现,大部分家长为了孩子能更好地复习,都为他们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一些父母更是不惜舍弃工作,赶来精心照顾起孩子的日常生活,以便子女能“与世隔绝”地潜心苦读。对于家长们含辛茹苦的陪读,孩子们似乎并不领情。南师大仙林校区的陈同学对记者说,自己本想在学校里复习复习就行了,学校的考研氛围也很不错,但妈妈舍不得,学期一开始就从苏北老家赶来“陪公子读书”,专门照顾他的生活起居。生活固然是安逸、便利多了,但心理负担也加重了,万一考不好,实在是对不起父母。

“我觉得跟同学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很希望能回归到同学当中去,跟大家过同吃同住的集体生活。但我又不敢向父母提出回校住宿的要求,这样父母一定会不开心的,毕竟他们为我付出了这么多的心血。”一位在南京某高校就读的广州女孩对记者说,这位被父母陪了整整3年的大学生对家长陪读很是无奈。

不少被“陪”的学生承认自己实际是处于一种无可奈何、被动接受的状态,还有一些学生表示,这份爱太沉重,几乎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陪读何以愈演愈烈

现代的教育体系如此完备,从学前班、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孩子完全能得到足够的学校教育。再者,我国大部分家庭都是父母双职工,工作的忙碌、竞争的激烈是不言而喻的。怎么算,陪读都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但为何近来陪读现象非但不减,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方国才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父母护雏心切。让子女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是多少父母为之努力的目标。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们望子成龙也是人之常情。原本,父母督促子女接受教育,是于己、于人、于国家、于社会都有利的事情。这不仅是为人父母的职责,更是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但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并不能得到相应的效果。当督促越了界,保护过了头,督促只能成为监视、保护只有沦为桎梏。记者在采访那位陪孩子上了一年半学的母亲时,问她有没有想过试着让孩子一个人上学,她连连摇头:“如果不陪着他,万一闹出点什么事,我们怎么受得了?”但她没有想想,在自己的层层监控下,孩子又怎么能受得了?

社会竞争激烈。其一,社会在前进,对事物的衡量标准也在不断发展。社会要高学历、名牌大学、热门专业,学校只有让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父母当然就只能配合、配合、再配合了。那位因陪读失去儿子终日以泪洗面的王妈妈,在接受采访时说,她也不想整日跟着孩子,也知道孩子心里是不乐意的,但孩子学习太差。为了孩子,她放下地里的农活,天天到学校去陪他,哪想,竟是这样的结果。其二,物质条件的丰富,也为父母陪读备好了必要条件。生活好了,人们不再为温饱而担忧,一部分人不仅有了钱,而且有了闲。加上现在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为了照顾和迁就孩子,父母没有舍弃不下的事情,更没有创造不了的条件。四川有一个女孩考上了中山大学,父母就干脆在广州买了房子,置办了产业,把整个家都搬了过去。

孩子自理能力差。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父母陪读也不完全是一厢情愿。现在不少孩子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独立能力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担心如果自己不陪读,可能会导致子女衣食无着。18岁的大小伙子,自己还从没系过鞋带;一个高中毕业生,竟还没独自坐车出行过……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面对此情此景,父母怎能不担心。不仅是生活自理能力差,有的孩子自控能力也很差。父母担心自己如果不陪,可能会导致他们行为失控,甚至走向社会的对立面。有一个北京的男孩被上海一所著名高校录取后,母亲立即托上海的朋友在那所大学附近租了套两居室,加入了陪读队伍。为什么陪读?这位妈妈回答道,儿子从小成绩优异,初二时学习成绩突然一落千丈。经过一番跟踪后才知道,是电脑屋迷住了儿子。从此以后,她一直监督着儿子的行踪,直到儿子考上大学。她说:“我去陪读,主要是担心儿子从来没离开过家,怕他管不住自己会变坏。”

还有别的一些原因,比如学校周边环境欠佳,等等。

陪读并非最好的选择

不管父母是出于何种原因而加入到陪读的行列中来,也无论陪读能给孩子带来哪些方便,权衡利弊,专家还是认为父母陪读的副作用远远大于其正面影响。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一方面是事与愿违,反而弱化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众多的研究说明,人类几乎所有的社会能力都是后天培养的。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父亲因担心自己的孩子无法应付复杂的社会环境,而把三个孩子关在家里与世隔绝,结果先天智力完全正常的三个孩子,到了12岁只相当于一般孩子5岁的水平。父母把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代劳了,就耽误了子女学习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学校教育或许是他们获得这种能力的最后机会,结果家长一“陪读”,这条路也给堵了。父母的过分关注和“全程跟拍”,只会影响孩子们形成对自我的基本认知和对自我行为的有效控制。更糟的是,一些孩子甚至会在逆反心理的左右下破罐子破摔。

另一方面父母陪读会间接导致孩子的性格缺陷。父母陪读首先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同时对于孩子的自信心也是一种伤害。父母陪读下的孩子普遍出现没主见、孤僻、不善与人交往的特征。江苏某市的一个品学兼优的六年级学生,从小是由奶奶带大的,上学以后由父母贴身紧跟着,小女孩虽然成绩优异,但几乎没有朋友,连大声和陌生人说话都不敢。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杜文东教授认为,孩子性格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是由家庭环境造成的,一些父母因为怕孩子出事,整天伴着孩子,这只会让孩子远离人群,形成孤僻的性格。

第三,父母陪读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成才。人的成长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在日常生活的磨砺下,独当一面的锻炼下,一个人正常的人格和心理才能建立、健全起来。父母千万不能取代他们成长中的这段必经历程。父母陪读的确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孩子走弯路、走错路,但路终究是要孩子自己走的。过多的保护,只能让孩子犹如温室里的花朵,一旦有什么挫折、打击,就一蹶不振。最大可能地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才是育人的根本。

放手让孩子独立行走

扬州大学党委书记范明教授的看法是:首先,对孩子要有信心,放手让他们独立行走。成长,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要相信孩子。父母是不可能一辈子都在孩子身边保护他们的。为了孩子的将来,一定要实现从父母包办到子女包干的转变。事实上,不少家长在对子女的培养中是失职的,只是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本该由学校负责的部分,而忽视了心理疏导和自控能力的培养。孩子在一步步长大,当他们不得不离开家独立生活时,父母才猛然发现,孩子还什么都不会。培养子女的独立能力不是说一说就能做到的,陪读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其次,适时调整教育方式,刻意引导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独立能力。一个人从呀呀学语到风华正茂,付出心血最多的肯定是父母。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老师的循循善诱和谆谆教导,但孩子的每一个成长时期都各有特点,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必须随时调整。在他们幼年时期,因为缺乏是非对错的判断力,的确需要父母的全方位“护航”。当孩子慢慢长大,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远远高于帮他们解决困难了。只有放手让孩子慢慢适应社会大环境,让他们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所必需的宽容、理解和忍让,提高学习自觉性和自律意识,从而在人生道路上昂首向前,这正是父母想做到的,也是父母能做到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