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要懂得低头

2004-02-04 来源:光明日报 张保振 我有话说

读书,其乐融融。乐在偶有所得,茅塞顿开。譬如,在书中读到这样一则故事:

有人问哲学家苏格拉底:“请你告诉我,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到底是多少?”苏答:“三尺!”“胡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五尺高,那人还不把天给戳出许多窟窿。”苏微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能够长久地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

身高超过三尺之人要能长久立足于天地之间,“要懂得低头”,太富有哲理了。这使人想起我国许多哲人之语、智者之言,如“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语);“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诸葛亮语);“但开风气不为师”(龚自珍语)等等,等等,可以说,都是人要长久在世必须“懂得低头”的同义语。

“要懂得低头”,是做人的一种境界。昂头和低头都是人生状态。在困难和敌人面前,要坚持原则,不能卑躬曲膝,苟且退让。这是一种气节,它与“当低头时且低头”不矛盾。

人之来到世上,其一生都是在不断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自身的矛盾中度过的。而要处理好这些矛盾,不懂得低头,天马行空,一意孤行,头不是“碰壁”,就是“触网”,肯定不会心情舒畅、其乐无穷的。

要懂得低头,就要懂得妥协。人与人也好,人与社会、与自然也好,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要双赢、要多赢,就要懂得低头、懂得妥协。所谓妥协,就是指为达到一定的具体的目的,意见相异或对立的各方调整各自的意见,以达到相对一致的方式和过程。妥协的目的是为找出更有创造性的方式或政策。妥协的过程不仅是双方或多方相互了解和理解对方意见的过程,而且是双方或多方各自反省自己意见的过程,以发现和创造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运行过程,即“求大同存小异”。而不是一方原地踏步,只顾坚持自己的意见,另一方盲目地、绝对地顺从另一方面。有道是“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为了更好的一跃而必须后退”,就是这个道理。即便是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对敌对势力,也有妥协的时候。如,苏俄就曾同自己的战争对手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1937年,我党就自动取消了工农革命政府名称,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解放战争时期,我党为击破国民党内战阴谋,就让出了南方8个解放区,并将军队缩编到20—24个师。对这种低头思考、妥协让步的作法,“应当善于分析每一个妥协或每一种妥协的环境和具体条件。应当学习区分这样的两种人:一种人把钱和武器交给强盗,为的是要减少强盗所能加予的祸害和便于后来捕获、枪毙强盗;另一种人把钱和武器交给强盗,为的是要入伙分赃。”(列宁语)

要懂得低头,就要懂得礼仪、礼貌。这就如同老师上课,学生起立,老师要低头鞠躬还礼;领导讲话,听众鼓掌,领导要起立低头鞠躬致谢一样。低头鞠躬,从民主与法制的意义上说,不仅仅只是一个礼仪、礼貌问题,而是服从多数、尊重多数的意思。当年,美国独立战争之父、大陆总司令乔治·华盛顿将军走进“国会大厦”,交出委任状,并辞去他的所有公职,最核心的动作就是站起来,以鞠躬礼向议员们表示尊敬,而议员们则不必鞠躬,只需手触帽檐还礼即可。这个鞠躬,体现的是把自己严格地置放在国家之下。可以说,这种鞠躬式的低头,就意味着要服从多数、尊重多数的内涵,其体现的基本原则就是多数原则,就是多数人的意志、利益为原则的制度和机制。这种低头鞠躬的礼仪,符合中国“大乐必易,大礼必简”的古训,符合中国传统的“结交接物,恭而有礼”的教诲。

要懂得低头,就要懂得谦恭。常言道:“低头是稻穗,昂头是稗子”,“整瓶不摇半瓶摇”。先哲们更是用诗一般的语言写道:“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周易·谦》)、“温温恭人,维德之基”(《诗经·大雅·仰》)。低头谦恭,是个人成长的“加速器”:“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是不断前进的“稳定阀”:“人能虚己以游世,其谁能害之”;是获得知识、赢得信任的“指示灯”:“君看桃与李,成蹊亦无言”;是“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的“必由路”:“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谦恭,就是谦逊恭敬。谦逊,就要虚怀若谷,使百川赴海而不溢;恭敬,就要尊重人,能容言,特别是反对自己意见的意见或方案,不怕别人挑剔自己的言行、指正自己的错误、监督自己的工作,且能把这种行为视为一面镜子、一把尺子、一块警示牌,这样,赢得的不仅是信任、信赖,而且可以使自己减少偏差、少走弯路、避免一些不该发生的错误。

要懂得低头,是个理念,更是个实践。因为实践才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验证一切道理的标尺。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热潮中,要践行好“三个代表”,就“低头”认真学习,“低头”深入思考,从而“低头”悟出道理,虚心求知,尽心工作,始终扭住“第一要务”,时刻不忘“两个务必”,永远做到“三个代表”。(作者为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