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岁月如歌 精神如炬

2004-02-11 来源:光明日报 钟滔 我有话说

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的日子里,文艺工作者饱含深情,创作出一大批纪念、怀想的佳作,仅电视作品一项,就有长篇电视剧《延安颂》和电视艺术片《诗人毛泽东》占尽风采。作为中共中央办公厅确定的纪念毛泽东的三个影视项目之一,电视文献片《延安时代》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不同于前二者,观众的目光更多地被它理性的光辉、思辩的色彩和时代的亮点所吸引。

作为革命的圣地,延安曾经是何等的重要,不仅是红军长征结束后的立脚点,更是抗日战争、民族解放战争的中心指挥部。在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岁月里,党中央、毛泽东立定黄土地,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赶走了外国侵略者,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延安时代》正是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全景式地展现了从事件到人物,从理论到实践,从领袖到群众,从国内到国外,从斗争到胜利的风云画卷,将人们再一次带进这片神奇土地上留下的中国共产党人感天动地的红色传说,让观众经受了精神的洗礼。

一段时间过程能够被称为一个时代,总有其独特的不为其他岁月所具有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中心任务。延安时代的13年,虽然在不同阶段,以不同文本,从不同角度被书写过无数次,然而今天,当面对《延安时代》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还禁不住热血奔涌,思绪万千呢?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段历史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挖掘不尽的精神宝藏,它总是被常说常新,总是给人以新的启悟,尤其当中国走进了21世纪以后,在承担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庄严任务的时刻,那段红色传说将何以穿越岁月而辉耀今天和明天?流淌在中国共产党血脉里的延安精神将何以继续奔涌?作品正是站立在历史和现实的制高点上,从理论、思维、精神、作风等层面,深刻回答了这一时代主题,即在一个又一个历史关头,一任又一任领导集体,一道又一道时代使命,延安精神,必将如火炬般烛照新的征程。因此,我们在解读作品时发现,它并不满足于纯粹地纪录历史,而是通过新的结构和思路,将历史和现实加以呼应,从而使我们早已熟知的历史资料镜头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和新的思想力量。作品在很多地方,都能体现这种鲜明时代性的价值。例如第三集《奋斗之路》,从延安时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再到今天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牢记“两个务必”,看得出,创作者以极大的理论概括力和崭新的思辨力,发掘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到执政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第五集《圣地之歌》,更是通篇讲述了延安精神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愿意把《延安时代》看作一部理论性很强的电视文献片,如果从这类作品的本质规定性的角度看,其理论观点是筋骨,资料画面是血肉,章法结构是神韵,而科学的理论、鲜活的资料和新奇的结构的有机结合,则是作品的审美的特性。有关延安的题材,由于它长期以来被极大地挖掘了,因此创新的难度可想而知,假如没有主创人员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驾驭专题片的纯熟技巧,是很难达到新的高度和新的境界的。而《延安时代》之所以成功,正是由于作为整体的叙事框架,其理论的筋骨显得特别强健。从观点到分析,从资料画面到解说词,不仅具有理论的厚重和气势,而且体现了理论的活力。如在第四集《力量之源》中,从讲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共产党人打天下坐江山的力量之源来自于人民,到表现了延安精神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进而阐述了我们党在新的世纪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这里,理论构架纵横开阔,科学阐述一气呵成。

《延安时代》的篇幅并不算大,分五集,总长度也仅为175分钟,然而看完全片,似觉有千钧之力在叙述一个大时代,阐述众多大命题,史料信息和思想内含极为丰富。作为文献片,要达到很强的说服力感染力,仅有正确的观点和分析是不够的,它还应该挖掘大量生动的细节。在《力量之源》中,我们就注意到创作者在这方面的用心,如讲到领袖与群众的关系时,说毛主席在延安13个年头,从来不会说一句陕北话,但陕北老乡把他当作亲人,这就形象地解释了毛泽东过人的镇定自信是来自千百万人民的支持;同样,片中有一处表现蒋介石的极大困惑,认为打不败毛泽东是因为他领导的军队躲进了大山深沟,而作品响亮地指出,是毛泽东走进了人民之中。说到这部文献片的总体风格,《延安时代》比起以往的文献片来,显得更为朴素和严谨,即在追求真实感、现场感和鲜活感的同时,不搞标新立异,不对资料进行各种色彩、变形等处理;在资料的运用上,虽然纪录延安时代的历史资料相当丰富,但片中用得异常简洁,毫不堆砌;还有一点值得推崇,即不走大量访谈的路子,只有在必要时才相当节制地采用访谈,如第一集《时代之声》中的开场白,用当年延安的一位老农近乎白描的口吻,讲述他第一次见到八路军时的情景和感受,就相当生动感人。所有这些,都保持了这部理论文献片的准确性,科学性,使观众咀嚼到它内在的信实之美、谨严之美。

中国共产党依靠延安时期形成并成熟起来的一整套思想路线、理想信念、伦理道德、感情操守、工作作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今天,中华民族的建设大业是在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重温这段历史,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