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眼中的《天涯》

■名家读名刊
2004-02-12 来源:光明日报 蒋韵 我有话说


算起来,在《天涯》,我已发表了不少作品,计有3部中篇小说,一篇较长的“田野札记”(写“田野札记”,我这还是第一回),还有一篇讲演稿,我是个很低产的作家,自上世纪末至今,我发在《天涯》上的中篇小说已占到我创作量的一半。这样强调,是想说,和《天涯》,我们彼此有着一种令人愉快和踏实的信赖和信任。

我喜欢《天涯》,首先,是它不摆架子。它不是一个虚荣的刊物。比如,就像这次,子丹约我写这篇文章,我在电话中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应该请个重量级的人来写。”子丹立即回答,“你就是重量级的。”我一震。事后想想,这就是《天涯》的风格,它懂得怎样尊重作家,而且,它尊重的是一个人,不是一个人的名声。

不虚荣,其实,不那么容易,除非你特别自信。就像时下那些刊物,声势造得很大,口气很大,可你不知为什么就觉得它底虚。一个底虚的人,一个底虚的刊物,还特别容易表现出狂妄和傲慢,这一类常见的缺点,《天涯》都没有。

我很喜欢《天涯》关于作者的“简介”,真正名副其实的“简”:某某某,作家,或者,学者,现居何处,主要著作有,什么什么,什么。寥寥数语,清晰畅晓。这种“天涯式”的介绍版本,如今也慢慢流行开来,被许多家刊物所仿效。只不过,仿效得不算彻底,有一点小小的改变,那就是往往要多添加两个字,在某些名字之后,“作家、学者”前面,加一个修饰词——著名。而《天涯》,是从不要这个修饰词的。在《天涯》,所有的书写者,所有的名字,都有着同样的、平等的平民的气息,朴素,却尊贵。

我还喜欢它的栏目设置,比如“作家立场”,真是开宗明义。曾几何时,一个作家,一个书写者,假如不戏称自己是个“码字儿”的,就有被看作是“假正经”的危险。古希腊有两句诗,“我凭烙印识骏马,我凭眼色识情郎”,而时下聪明的读书人则是以会不会自轻自贱、自我嘲讽、称自己为“作家”,且有是非分明的“立场”,是需要一些逆潮流的勇气的。

可它又从不标榜自己勇敢和“独树一帜”,它从不说吓人的“大话”,也不提耸人听闻的文学口号。它有着一种我们这浮华时代所缺少的沉思和审视的品质,以及理性的光芒。这使它吸引了那些仍旧在沉默中思想的人们,他们星散在大陆的各个角落,它如同岛屿一样使他们越过琼州海峡在《天涯》聚拢。它又有着“若比邻”的贴己和贴心,可以让所有的老百姓、普通人,在它首创的“民间语文”中讲述一段难忘的经历,披露一段日记,或出示一封家书。它一点一滴地为一个民族保存、书写着自己的“民间历史”。它的眼睛,常常又总是越过那些光芒万丈的当代英雄、成功人士投向社会的最底层,它至少做到了一点,那就是告诉人们,在今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活得那么自私和毫无心肝。

我们可以说,《天涯》是有胸怀的,它不以人废文。它要的是“言之有物”,而不仅仅是“言之有理”。我想,这区别十分重要,这洽是许多知识界人士最推崇的品格——宽容。

所以,我不愿意给它贴任何的标签。在我眼里,标签永远是一种死掉的东西。我倒宁愿用另外的比喻,有时我倒觉得它好像一种动物,比如,大象,食草,天性善良,如同岛屿一般沉稳、尊严。这大概是它从本质上吸引我的原因,我觉得一本刊物和一个人一样,是有品性的。善良而尊严,当是一种境界,还有着难以言传的美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