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继往开来 再创辉煌

2004-02-1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廖伟群 裴立宁 我有话说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门


广州中医药大学创办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兴办的4所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其建校基础是创办于1924年由地方政府备案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它是从旧中国延续至解放后、历史渊源最长的一所中医药大学。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通过国家“九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都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猴年伊始,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师生员工遵循“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时代宗旨,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信心百倍地向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医药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

一、“九五”建设成绩斐然

1994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同建设广州中医药大学、使广州中医药大学进入“211工程”建设学校的协议书,1997年6月共同审定了《广州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建设规划》,1998年10月发出《关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正式立项报告的批复》(国中医药教〔1998〕14号),批准该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正式立项,并在教育部备案。该校正式以中央与地方共同审定方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通过“九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医院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校园环境改造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的整体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综合实力得到很大提高。2002年,该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3年,又接受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整体验收,均以优秀成绩通过。“九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整体验收结果表明,广州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建设投入少,产出高,回报丰厚,高质量地实现了建设目标,履行了当初对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庄严承诺,为学校“十五”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学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经过“九五”建设,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在原有中医内科学基础上,新增了中医临床基础、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等3个学科,增幅为300%,超过了全国(132%)和全省(180%)的平均增幅。现在,该校的国家重点学科总数在省属高校和全国同行业地方院校中均排名第一,在全省高校中排名第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由1个增加为7个。省级重点学科由2个增加为8个。

在学科建设中,该校将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与重点专科结合起来建设,建成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国家新药(中药)安全评价(GLP)研究重点实验室、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GCP)研究中心、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广东)基地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新增部、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室、基地、中心)19个(含合作3个)、全国中医重点专科8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9个,初步形成了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支撑、专科专病医疗中心建设为载体三者集成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体系。

(二)人才培养形成新格局

“九五”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专业由3个增加到8个,横跨医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4个学科门类;有3个一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点由9个增加到15个,还建立了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人才培养数量也不断增多,至2002年,在校生已达到9183人,比预期目标增加了206.1%。其中,硕士以上层次学生1509人,比预期目标增加了88.6%;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668人,比预期目标增加了33.6%。

在“九五”建设基础上,2003年学校发展继续取得新成绩,新增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了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三个一级学科;新增药学本科专业,使学校的办学门类扩展为医学、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等5个门类。

(三)科研及科技开发有较大突破

“九五”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承担的高层次科研课题大幅度增加:国家级课题44项,比“八五”期间增加300%;省部级课题218项,比“八五”期间增加165.9%;世界卫生组织项目2项。2002年,该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10项,名列中医院校第一。

获得科研经费大幅度增加:获资助纵向科研经费从1997年的270万元增长到2002年的1847.7万元,增幅为584%,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从38万元增加到163万元,增幅为329%。

通过重点学科建设,该校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丰富了中医药的学术内涵,展示了岭南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九五”期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仅在2000年,该校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占广东高校获奖数的50%。

2003年,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8项,科研总经费达2025.8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经费298元;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6项,经费46万元;霍英东“非典”研究专项基金1项,经费800万元;广东省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1项(经费250万元),合作2项。

(四)医院建设呈现高速度发展势头

“九五”建设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由4所增至6所,2002年病床数达到3392张,门诊总量达到564.8万人次,住院病人达到4.64万人次,分别比1997年增加了177.6%、25.9%和60.5%。新建全国专科专病医疗中心6个,省级专科专病医疗中心8个,部局级专科专病研究实验室3个。各所附属医院实施了科技兴院的战略,呈现了高速度发展势头,特别是第一附院、第二附院(广东省中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效益继续保持国内同类医院的领先地位,在国内和海外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广东社会与经济发展,为广东医疗保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暴发流行期间,第一附属医院接诊“非典”病人70例,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接诊“非典”病人118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取得很好疗效,受到国内外医疗界和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重视与肯定。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的医院文化和高尚医德、良好医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肯定,成为全国行风建设模范单位,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为广东省争得了荣誉。

该校还与广州市芳村区人民政府合作,组建了第三附属医院。附属粤海医院实施的疟疾临床治疗方案,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应用,影响巨大。该校与祈福新村房地产有限公司合作兴建的祈福医院,于2002年建成并投入营业。深圳市中医院(1997年)、中山市中医院(2003年)、广州市中医药、佛山市中医院(2004年)相继成为该校的非直属附属医院。珠海市中医院也在2002年正式并入该校第二附院(广东省中医院)。

(五)师资队伍结构有较大改善

“九五”期末,广州中医药大学正高职称人员达到196人,副高职称人员451人;专任教师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由1997年的31.0%提高到2002年的42.8%。职称结构不断优化,专业技术人员正高职称比例由1997年的3.26%提高到2002年的7.12%;副高职称比例由1997年的10.84%提高到2002年的16.38%;博士研究生导师由1997年的25人增加到2002年的73人,增幅192%。学校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包括:全国二级学会以上主任、副主任委员15人;WHO亚太地区专题研究顾问以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等。

(六)基础条件建设成效显著

“九五”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成基础医学、中药学、临床教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等5个综合性教学实验室和临床教学综合实验室。其中,临床教学综合实验室是省高校重点教学实验室,其功能处于国内医学院校领先水平。计算机网络中心、电教中心、实验动物中心、测试中心和图书馆建设达到国内同类高校先进水平。

综上所述,广州中医药大学“九五”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是广东“211工程”建设高校中低投入、高产出的少数高校之一。这充分证明广东省人民政府领导和教育厅领导加强该校建设的决策是正确的,对该校的投入是富有成效的。

二、“十五”更努力再上一层楼

虽然在“九五”期间和“十五”开局之年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师生员工并未陶醉于过去的辉煌,他们秉承“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时代宗旨,决心在“十五”期间更加努力,争取学校发展再上一层楼。该校“十五”建设的思路是: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着重抓好重点学科、师资队伍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带动学校各方面工作发展,使整体办学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学校能进入全国高校的先进行列,成为我国华南地区乃至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国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研究与开发、医疗卫生保健的中心,为在2010年左右将学校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具有南方中医药特色的中医药大学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为科教兴国、科教兴粤做出更大贡献。

(一)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全面促进学校发展

建设广州地区大学新校区、加快广东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是广东省委省政府根据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广州中医药大学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高度重视,全力以赴,决心抓住首批进入广州地区大学新校区的机遇,尽快把学校做大做强。遵照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的指示,该校积极配合省市有关部门和施工单位,保证在硬件建设方面做到“四个一流”,即一流的规划,一流的设计,一流的建设,一流的质量。在软件建设方面,该校也积极进行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此,该校在2003年上半年即成立了党政管理、教学管理、科技管理、实验室管理、师资队伍管理、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十个专题研究小组,对新校区运作模式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至今已撰写了一批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可操作性的研究论文。

今年9月,该校近3000名新生将首批进驻新校区,从此开始学校建设的新篇章。可以预见,通过新校区的建设,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管理一流的广州中医药大学将逐步展示在世人面前。

(二)学科建设迈出新步伐

广州中医药大学将进一步加大学科整合力度,形成新的优势学科和新的增长点;瞄准医学前沿领域的重大问题和关键课题,充分发挥祖国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努力使国家重点学科或一些研究领域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争取创造出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重点学科建设将通过学科集成、交叉融合,凝练学科方向,重点建设好8个重点学科,争取其中的第一层次4个国家重点学科在某些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余的4个第二层次省级重点学科能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在促进现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和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上水平的基础上,争取国家重点学科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数量增加1-2个。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联合攻关,在脾胃学说的基础及脾胃病的临床研究及其系列治疗药物的开发、疟疾防治和青蒿素类药物临床研究、艾滋病治疗方法研究、“证”的应用基础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及机理研究、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证治规律的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的研究开发、股骨头坏死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等领域产生一批标志性成果,使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高。

(三)师资队伍得到全面优化

广州中医药大学将围绕重点学科建设,遵循开放、创新、精干、高效的原则,实施《21世纪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制定《重点学科队伍建设计划》、《培养与引进特聘教授计划》,落实《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珠江学者奖励计划》,贯彻“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培养为主”的方针,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科骨干教师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重点,加强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