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废弃“历史剧”称谓如何

见仁见智
2004-02-25 来源:光明日报 陈云发 我有话说

对当前冠名“历史剧”的影视作品戏说、胡编历史从而背离历史真实的做法,已有过不少的批评,这些文艺作品中的“伪历史”搞乱了观众的历史认知,引起有良知的人们的忧虑。

其实,中国人在文艺作品中重写“历史”的情况古已有之,例如《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小说,以及以历史人物为载体的戏剧作品,都是在演绎“艺术中的历史”,人们对这样的“历史”似乎也接受了。我想原因是那些艺术作品的作者从不曾把自己的作品标榜为“历史小说”,也就是说,他们只把这些“艺术的历史”称为传奇或小说。但是,当前影视剧中,因为借了历史上真实人物和真实事件作为载体,编导却将它们统统冠以“历史剧”的称谓。

“历史剧”这个名称本来专指一种演剧样式,源于上世纪40年代的话剧舞台。当时,为了激励民族的抗日战争热情,我党借郭沫若50寿辰和创作生涯25周年,于1941年11月16日在许多地方举办祝寿活动,其中在重庆上演了两出话剧,即郭老的《棠棣之花》和阳翰笙的《天国春秋》,因为两剧中的主要人物历史上均有其人,因而,这两部经典剧作便被称为“历史剧”。此后,历史剧正式成为一个艺术样式,不仅话剧舞台上有“历史剧”,后来戏曲、电视剧也有了“历史剧”这个品种。

其实,“历史剧”这个称谓不科学而又随意。我想当初将它取名为“历史剧”时,可能主要考虑到剧中有真实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因素在内,但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它的矛盾:到底是历史还是剧?历史者,按《辞海》的说法,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史学的研究对象。“剧”则是个艺术概念,它不拘泥于史实,可以进行虚构编造。把两个不同的内涵统一在一起,自然会引出许多的是非来——究竟这部作品是真实的历史呢,还是与历史毫不搭界的一场戏?由于剧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有出处、来历,于是,人们便常常会用真实的历史这把“尺子”去量这“历史剧”,结果自然是失望和遭到质疑。

既然“历史剧”这个称谓既不科学又带来许多麻烦,我以为不如将它废弃不用,而将此一类型、样式的作品,更名为古装剧或古装传奇剧,这样,评论界和一般观众便不会再用史实这把尺子来衡量,也有可能宽容创作者在史实把握上的失误,而把目光放在艺术本身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