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古典文学引文的几个问题

2004-02-25 来源:光明日报 向志柱 我有话说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的古国,古典文学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每年古典文学研究成果很多。笔者多年来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和期刊的文学编辑工作,引文一直是审稿、编稿时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引文的多和少,资料的新和旧,转引和原引,版本的类别等等,往往一定程度上可以透露出作者治学行文的水准。在古典文学领域,除随文夹注外,注释条目较多,资料引用较新,并且多线装古籍原引,版本讲究权威性和全面性等,一般说明作者治学比较严谨,能够掌握学术前沿。在选用稿件时往往较多注意。因此,引文问题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学术规范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学风问题。

对古典文学研究来讲,资料引用偏重古代似乎无可厚非,旁征博引可以显示出作者对资料挖掘的深度性和占有的丰富性,但大多数文章是资料堆砌,求多不求“透”,显得头巾气过重。并且《中国历代文论选》等资料性汇编以及《中国文学史》等文学史型论著的“二手资料”的引用率比较高。由于文学史须大量吸收当代学术成果,但又因为其特殊的编撰体例而无法过多标引学术渊源,有些学术观点在一而再、再而三地转述中以讹传讹,甚至“张冠李戴”,致使“著作权”转移。而且大部分资料明明是“二手资料”的转引,作者却标示为原引文献,便抹杀了资料发现者旁搜远绍的苦功。

现当代文献引用较少,现代引文又多集中在王国维、陈寅恪、鲁迅、钱锺书等大师身上。即使学术大师们已被后人甚至他们自己修订的学术观点也照引不误,无视他人的同类研究成果。有时反而存在引用(一般是化用)愈多而愈不做明确引文的奇怪现象。在当代引文中,除商榷性论文出注外,一般引用与被引用者具有师生、同门、友朋等牵连关系。

吸收国外研究成果较少。一般引用时,马恩论著以及亚里士多德《诗学》、黑格尔《美学》等经典性著作又占绝大多数比例,重在找寻理论的依据。事实上,国外汉学研究比较活跃。据笔者所知,日本学者兴膳宏、松浦友久的诗歌研究,冈村繁的汉魏六朝及唐研究,高友工、浦安迪、夏志清的小说研究,叶嘉莹、叶维廉等人的诗词研究都很有成就。而我们引用较少,除缺乏对外交流外,也与古典文学研究者精通外文者不多有关。而国外研究者多重资料性和方法论,这正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我国学术研究之失。

对当下大量学术成果缺乏关注。仅据人大复印资料年度文学论文索引资料即可知,古典文学论文全文转载数量1995年是592篇,1996年是523篇,1997年是509篇,1998年是508篇,1999年是397篇,2000年是386篇,2001年是377篇,2002年一季度是83篇,索引条数是3664条,共7093篇(次)。可见学术成果是很丰富的,但是它们较少受到作者关注引用。它一方面与古典文学研究大面积低水平重复甚至是学术泡沫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大量研究者忽视已有的学术成果,无法体现学术传承的意义,或者引用之后不出注释,违反了学术规范,缺乏应有的学术道德。

因此,古典文学研究既要重视对资料的广泛占有和深度挖掘,又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注意学术研究中的规范性问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