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求真务实:全面建设小康的思想保证

2004-03-0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党的十六大规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否真正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突出强调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抓住了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

中心环节,意义重大而深远。

纵观我们党的全部历史,每当重大历史关头,思想作风问题总是突出地提到全党面前。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能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一个学风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他一再告诫全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永远艰苦奋斗,指出,“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一个法宝,也是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广大党员干部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是从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强调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极端重要性,非常及时,完全必要,深得党心民心。

强调求真务实,符合我们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拓展,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通过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总体上是好的。同时也应看到,现实生活中背离求真务实精神的现象还在某些地方存在。其主要表现是:理论学习浅尝辄止,“空对空”,既不注重深入领会精神实质,也不注重研究解决现实问题;陷于文山会海,停留在“用会议落实会议精神、用文件落实文件精神”上,搞形式主义;照抄照转,不愿意也不善于从本单位、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扎扎实实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作风飘浮,调查研究走马观花,有的只是到场录个像、留个影;热衷于评比、检查、表彰和达标,而不愿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不顾主客观条件限制和市场需求,盲目决策,滥上项目,片面追求和攀比高速度;哗众取宠,追求“轰动效应”,做事常常只是为了给上级看;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为求得眼前一时之效而不惜劳民伤财牺牲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甚至无视党纪国法,虚报浮夸,弄虚作假,欺上瞒下;铺张浪费、大手大脚,艰苦奋斗作风丧失殆尽。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精神,坚持讲实话、办实事、务实效,正是从根本上端正思想作风,抓好各项工作,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可靠保证。

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同我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直接的同一性。“真”,指真理、真知、真实、真相等,同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的“是”,指“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的阐释,本质上是一致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无论“求是”还是“求真”,最根本的是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长期存在这个最大的实际。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民生活虽然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们在这样的基本国情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经验可循,许多领域对于我们来说仍然是必然王国。这就要求我们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增强理性的清醒和自觉,减少盲目性。从总体上看,我们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还有待深入。

列宁指出:“真理是过程。”从认识论上说,“求真”也是一个过程。任何认识过程都要受主客观条件制约,“求真”也不例外。这就决定了“求真”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次完成。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我们在实践中“求真”的过程就永远没有完结。“求真”过程是不断地逼近“真”、接近“真”的过程。特别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巨系统的“求真”过程,更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个充满各种困难、挑战、考验乃至曲折和风险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律。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律认识得越深刻、越全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就越自觉越坚定。

求真务实既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也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高度统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求真务实作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同时也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循环往复过程。如果说“求真”在根本上是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求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那么,“务实”首先指要务实际,即深入实际,了解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凭想当然、主观臆断办事;其次指要实干,即真抓实干,不作虚功,踏踏实实地做事;再次指要务实效,即不耍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不弄虚作假,务必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与效益。务实效是务实际和务实干的标志与落脚点。毛泽东同志早在《论联合政府》中就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共产党人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我们只有以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教育群众、影响群众、凝聚群众,才能最大限度地动员群众,齐心协力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因此,求真务实,说到底就是要务人民利益之实。

为政贵实。人民群众最看重实际。在实际工作中谁个实,谁个虚,群众心里都明白。领导干部只有讲实话、办实事、重实效,力戒空谈和形式主义,做个有作为的实干家,才能树立起求真务实的形象。

发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最根本的是加强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素质,引导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全党形成说实话,办实事,讲实效的风气。倡导求真务实作风,是新形势下党风建设的迫切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不能就作风抓作风,也不能仅靠党员干部个人的自觉,还必须建立健全以制度为核心的保证制约机制。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8页)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切实建立健全制度,为坚持求真务实提供体制保证。保证坚持求真务实作风的具体制度很多,如学习制度、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决策制度、调查研究制度、民主集中制等,但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只有在选人用人制度上首先做到求真务实,才能真正选出求真务实的干部;只有选用求真务实的干部,发扬求真务实作风才有保证。为此,必须积极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用人机制,加快实现干部工作的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要逐步缩小任命制范围,扩大领导干部选举产生的范围和群众的参与,使选举产生的干部对人民群众负责,而不是只对上级负责,这是根除一些干部弄虚作假的治本之策。其次,提高干部工作的公开程度和透明度,加强监督,进一步完善制约制度和措施。要强化党内监督机制、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职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建立起一个严密的强有力的监督体系,使那些惯于弄虚作假、作表面文章的人不能禄位长久。再次,尽快研究制定一套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研究建立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和完善科学的考核干部政绩的措施。要置干部政绩评估于广大人民群众监督之下,坚决纠正少数人凭印象或依靠其自报数字看“政绩”的错误做法。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责任制,严肃考核纪律,造成考核结果严重失真的,要追究考核者的责任。最后,建立健全并真正落实追究制和离任审计制,对弄虚作假骗取荣誉和地位的人,要予以严惩,决不迁就姑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