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构建有效教育体系 推进区域教育改革

2004-03-0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近年来,各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以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狠抓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没有回应时代与社会面临的挑战,区域教育特色不明显,教育

发展中固有的问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因此,构建有效教育体系,推进区域教育改革,形成区域教育特色,成了京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持续发展优质高效教育,必须克服教育中“高耗低效”的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环,而且教育事业在社会事业中是财富消耗最大的领域。教师是最具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的群体,但教育的产出却不尽人意,教育的发展中存在“高耗低效”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德育效率差,人才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教育自身的发展也缺乏内生活力机制。将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是我国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要求,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阵地,走上“低耗高效”的良性发展之路,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必然选择,更是人的自我完善、持续发展的毕生追求。

有效教育的研究,首先创新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多年来,区域性教育事业处于建构和探索之中,迄今为止是量的扩张之路。在教育资源优化、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的今天,教育的着力点无疑应该转移到质的提高上来。众所周知,教育因应试体制桎梏的束缚,异化了其内在的功能,教育工作者习惯于外在的推动,缺乏内在追求的动力。

教育过程犹如流水线,学生是标准的零件,在一道道工序上运转。教师是高级的操作工,失去教育工作人性化的本质和思想,最终教育体制的产物是各个不同标准的半成品。教师应有的效能意识,认真思考教育的本义和功能。树立有效教育的观念,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次思想解放和观念的更新。

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更需要教育实践来回答,其有效性是通过教育行为明示的。因此,有效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的有效性问题,关注学校教育工作的实际,关注课堂教育的实施,建立有效教育的操作模式,包括办学体制、德育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学生发展模式、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等,是有效教育研究的主体内容。

不过,目前的教育实践停留在外在控制的模式之下,学校缺乏自主权,教师没有主体性,这与教育的情景性、生成性及学生发展需要的多样性是相悖的,也就不可能有效教育。所以,教育制度的创新、教师自身的解放、学校发展自主权是有效教育实施前提。

有效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释放教师的创造性,最佳配置学校教育资源,使学校的教育效能最大化。

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教育功能的实现程度。只有在教育功能的最大化,才是最优化的教育行为。教育始终要关心人的发展需要,为人的发展服务。惟有每个人充分自由的发展,才有社会的发展进步。但长期以来,教育成了“无人”的机械活动,教育者只是从主观愿望出发去要求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而缺乏思考学生想学什么、能够怎样学,于是教师成为社会的代言人,学生成了吸收知识的机器,教师累、学生苦,教育更无有效性可言。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是有效教育的核心思想。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佳的发展才是有效教育。

有效教育把握当代教育的发展,立足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程度,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克服德育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从基本的公民素质入手,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形成多元化的递进式德育教育体系,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克服教学工作中简单化的倾向,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增强课程意识,塑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通过有效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而优化教学过程。

克服教育评价中的片面性,强化评价的发展功能。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素质高低和单纯以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教学质量的做法,发挥教育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师教学方面的功能,探索目标多元、兼顾个性、方式多样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克服教育研究中的浮躁行为,探索适合教师的科研模式。改变“学院式”的教育科研思路,走出片面追求论文发表的科研误区,引导教师从反思自身教学工作入手,立足于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行动中研究,将科研和教学融合为一体,真正发挥科研的教育引导作用。

克服教师培训中的功利取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走出为评职称、拿证书进行教师培训的误区,拒绝受经济利益驱动的培训行为,认真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结合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以校本培训为主要方式,鼓励教师自主发展。

克服学校管理中的家长制作风,实施人本化管理。建立有效的常规管理制度,避免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的管理行为,强调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建立合理的对话平台,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克服教学决策中的主观性,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学校发展和改革举措的出台,讲究民主决策的程序,进行周密的科学论证,不能从领导者的所谓政绩需要和主观喜好出发,牺牲学校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作者为镇江市京口区教育局局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