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2004-03-0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缘起

前些天,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究班上,科学发展观是高级干部集中研究的主题。实际上不仅仅是政界,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很多人都很关心:今天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怎样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如何在实践中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等等。日前,我们特邀请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陆学艺、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三位专家,就这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

缘何提出科学发展观

主持人: 这几年,我们常讲“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这个词已经深入人心。现在,党中央又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它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有什么意义呢

李君如: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引人注目地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把这样的发展观称为“科学发展观”。

党中央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首先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难的是如何解决日趋扩大的城乡差别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有关部门曾经制定了16项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结果,到2000年有三项指标没有达到小康标准,即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066元,没有达到1200元;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只有73克,没有达到75克;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只占80%,没有达到100%。所以,十六大宣布,我们建立的还是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可见,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和人都要发展。

从宏观上来说,党中央提出这个问题,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去年,我们经受了非典疫情的袭击。疫情虽然主要在北京等部分地区,前后只有两个多月,但一度使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餐饮、航空、运输、建筑和部分制造业受到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在战胜非典后不久,就提出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针。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也是我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新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少,这是必须高度重视的。许多国家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以后,都出现过问题,有的甚至发生社会动荡。我国要避免很多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走过的弯路,稳步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

因此,党中央提出这个问题,归根到底,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是关系到21世纪中国发展大局和前途的重大问题。

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有什么不同

主持人: 我们注意到,党中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特别强调“科学”这两个字。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究竟体现在哪里 如何理解它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它和传统的发展观有什么区别

李君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毫无疑问,是发展。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而讲发展,就要搞清楚什么叫发展 为什么要发展 怎样发展 这些问题就是发展观要回答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是近二三十年来世界上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传统的发展观,把发展仅仅看作是经济的发展,甚至只是经济的增长。这么多年来,很多国家普遍感到这种发展观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于是,有人提出要以人为中心来考虑发展,有人提出还要考虑可持续发展,还有人提出了人类发展的概念。这个问题的探讨不能看成一种纯学术的探讨,它实际上反映了人类对现代化规律的认识在逐步深化。

陆学艺: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就是强调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要统筹兼顾。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好,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就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

何祚庥: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上面讲到的“五个统筹”,上升为理论,就是要“以人为本”。邓小平说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现在提以人为本是有针对性的,因为一段时间有一些地方存在“为生产而生产”的情况。有的地方在工作中片面追求GDP,把GDP当作评价政绩的惟一指标。有的地方甚至不顾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这就是为GDP而GDP。他们忘记了生产的目的是什么。所以现在需要强调以人为本,把这个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主持人: 我们在发展问题上形成的这些科学认识,怎么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呢

何祚庥: 科学发展观涉及到的问题很多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要始终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能脱离中国的现实,不能脱离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要善于运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逐步地、全面地实现以人为本。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需要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这个问题涉及到如何处理发展生产力和实现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的问题。实现以人为本,首要的是继续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仍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但是如果只看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忽视了以人为本,就可能忘记发展生产力的目标是什么;反过来,如果只讲以人为本,而忽视了还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样的以人为本最后也是要落空的。唯物史观与人本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如何统筹处理发展生产力与实现以人为本的关系。

陆学艺: 要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不回避问题。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五个统筹”中,党中央把“统筹城乡发展”摆在第一位,这涉及到许多问题,最难的是“三农”问题。农村本来是率先改革的,但自1985年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以后,农村的改革相对滞后了,原来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户口制度、就业制度、流通制度、财税制度等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革。实践证明,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而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的束缚,使农民很难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这也制约了他们收入的增加。

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指出了十分明确的方向,这就是 “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为妥善解决“三农”问题,中央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包括要完善农村土地制度。要保护耕地,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逐步调整国民收入重城轻乡的分配格局,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中西部和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尽快扭转一些县市乡镇负债运转的局面;要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等等。只要我们真正做到了城乡统筹,就一定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特邀嘉宾:

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陆学艺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