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四库全书》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2004-03-0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清乾隆统治时期问世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杰作。这一被学界誉为“千古巨制”、“文化渊薮”的东方文化金字塔,不仅在当时极大地满足了一代封建帝王标榜“文德”的好大喜功心理,而且在事实上也成为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学人的神圣殿堂。

在有关政治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探讨日益深入的今天,当我们将《四库全书》纳入这一视野进行考察时,毫无疑问,这一鸿篇巨制依然具有难以估量的历史价值。笔者以为,《四库全书》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之间的关联,至少有如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首先,《四库全书》不仅仅是中国先秦至清乾隆时期传世文化典籍的集大成之作,更是清代统治者总结、继承和传播古代中国数千年政治文化的物质载体,这对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着独特的意义。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如果说商周两朝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经规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要素和发展方向,那么秦朝的统一、秦汉的社会变迁与文化整合则最终导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定型。定型后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演变发展过程中造成的普遍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认同、政治心理、价值观念又和特定时期的政治社会状况水乳交融,产生了各种复杂的作用,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全部历史。至18世纪乾隆帝亲自组织编纂成这部卷帙浩繁、规模空前的《四库全书》时,秦统一之后逐渐定型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已经在沧海桑田中一脉相承地传承了几近两千年!其间,在政治舞台上,改朝换代和腥风血雨的历史画面比比皆是,在学术文化的发展变迁过程中也不乏多姿多彩的灿烂篇章。然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却在漫长的岁月里始终保持着基本面貌 君主专制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三纲五常、专制制度下特有的君臣关系与臣民心理、集权政治下的价值观念等。这一切在近两千年间一如既往,没有任何改变。如果一定要说有变化,那就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丰富、深化和发展。乾隆帝声称为“稽古右文”而组织编纂《四库全书》,但显然并不仅仅是为了成就一件“文德”盛事,而是为了通过编纂此书,“有益于治道人心”、“聿资治理”,以钦定的形式将几千年世代相传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因此,有关《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的任何信息,虽然其中若干涉及到满清王朝的特殊性,但主要还是反映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共性中的某些层面或某些特点。

其次,《四库全书》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渊薮,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文献资料。《四库全书》“卷帙浩博,为亘古所无”,分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分十类,史部分十五类,子部分十四类,集部分五类,“或流别繁碎者,又各析子目,使条理分明”,共七万九千三百余卷。《四库全书》最终目的是为了培育、建设以封建君主专制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巩固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故清朝统治者在收录书籍时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对一些重要的儒家经典还不失时机地留下钦定的印记。以经部论,“经稟圣裁,垂型万世”的有所谓《御定易通注》、《御纂周易折中》及《御纂周易述义》,其重视程度可稟见一斑。在史部中,“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通过钦定,才有“二十四史”之名。诸如此类,其中所代表的封建政治文化的象征意义与价值取向昭然若揭。此外,《四库全书》在汇集古代中国各类文化典籍时,“所录诸书,各以时代为次”,也清晰地勾勒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因此,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来说,《四库全书》更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献资料和各种便利。

第三,《四库全书》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走向现代化、为培育和建设当代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提供了无数的历史借鉴和丰富的思想资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走向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换言之,只有培育出与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现代化才能成功。但这种文化的转型和创造,只能在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进行扬弃的过程中进行,而不能脱离、截断和丢弃传统。作为传统中国的文化渊薮,《四库全书》一方面通过丰富的历史事实与文献资料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与现代化格格不入的内容,如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为核心的政治文化,重伦理、重人治、尚明君、尚清官、轻法治的价值观念和政治心理等充分展示在我们面前,使之成为我们培育和建设现代政治文化的历史教训和借鉴;另一方面,它也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无数智慧的结晶纷然杂呈,使之成为我们培育与建设现代政治文化的宝贵思想资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