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执著的“掘金”人

2004-03-0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金子般稀有的石油,深深地在地下埋藏,石油地质科学工作者,就像是执著的“掘金”人,当金子闪光的时候,当原油化作能源,人们不再记起它被深埋的久远岁月和它来自哪里,但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在渺无人烟的荒野戈壁日日求索,只为发现它们踪迹的勘探人。

2月10日,全国政协礼堂。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赵文智教

授从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手里接过“第8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奖牌。曾培炎同志笑问,“看年纪,你是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个”,他点点头,心中一热。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终身大奖,历届都是奖给老一代勘探家的荣誉。今年,45岁的赵文智获得了这份来自地学界的最高荣誉,他在备感荣幸的同时,更觉肩上沉甸甸的。

2月29日,曾经留美归来的赵文智博士,作为新一代中青年石油地质工作者的优秀代表,在“中国优秀回国人员创业展”上展出了他的创业成就。

方法是治学的钥匙

赵文智从1982年踏进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大门的那天起,就全身心扑在了他所钟爱的石油地质学研究与油气勘探事业上。20多年来,凭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敢于创新的执著精神,赵文智先后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叠合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与评价方法、煤系油气田形成与分布等方面取得了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理论成果,并在油气勘探重大发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油气战略规划研究和有利勘探目标优选等方面,取得骄人的业绩,受到业内专家和同行的尊重,也产生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他的研究成果曾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多项奖励。

大千世界,四野茫茫,那些天然油气到哪儿去找?怎么找?

赵文智说自己干的这一行很像侦探。在案发现场,案犯留下了蛛丝马迹,公安人员要用知识、经验和借助各种技术手段,把案犯抓到。而石油科技工作人员也一样,关键要有丰富的知识,用有限的信息,把握地下油气的生成和聚集过程,客观预测油气现今分布的位置。

怎样才能做好这个“侦探” 在赵文智眼里,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是最重要的。他觉得自己最大突破就是在研究方法的创新上,方法是治学的钥匙。

多数自然科学家都兼有良好的人文科学修养和素质。赵文智也是如此。他把自己对哲学的研究思想渗透到石油地质学研究中。

这在他1999年编著的《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导论》一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部凝聚他多年研究心血与汗水的著作,也是石油系统第一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的方法论专著。他在书中特别强调培养石油人想象力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空间感悟能力,强烈创造意识和批判精神以及阅读书目的技巧,对于完成一项优秀的地质研究,实现对地下油气田分布的客观预测,都具有特别的意义。他还在科学观察方面深入研究,专门探讨观察位置的确定、创造性观察、模式观察、多视角观察等在改善综合研究创新水平上的作用。这些观点的提出,不仅对正确破译地下油气成藏过程,准确圈定油气田分布方面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其他学科研究也有启发。这些都是他学习前人的积累与多年科研的总结,也是他日臻成熟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升华和提炼。

他还擅长速描,习惯用绘画来解释描述地下油气形成和分布的情况,将纷繁的地质现象简洁明快地跃然于纸上,让观者把握要点。因此,很多人爱听他的课。他把这些看成是一个石油勘探科技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功。

在20多年的科研实践中,赵文智凭借深厚的石油地质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掌握油气勘探动态,注意把握学科前沿及发展方向,敢于突破传统认识的束缚,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理论认识,对丰富和完善我国陆相和海相石油地质理论和研究方法都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理论突破与西北大油田

中国最早的勘探始于西部。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在西北地区打了一口又一口针对侏罗系的探井,找到了不少油田。可是勘探家在发现之余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当时的情况是井井有油,却井井不流。原来,找到的都是一些小油田。于是,大规模的勘探转向了东部。这多少让人感到悲观。为什么侏罗系打了那么多的探井,就是找不到大油田?

西北侏罗系给科技人员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储层物性差,横向变化大,油藏规模小。他们觉得,侏罗系“真不够朋友”。不够朋友的侏罗系开始远离科技人员,针对侏罗系的勘探沉寂了。侏罗系的勘探,一停就是30多年。

1986年,原石油工业部决定重上吐鲁番盆地进行油气勘探。当时,年仅28岁的赵文智,受命负责石油地质综合研究与勘探目标优选。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他在分析研究新资料的基础上,吸收前人的成果,编写出《吐鲁番坳陷含油气远景初步评价》报告。他认为,侏罗系仍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应该成为盆地找油的主要目的层,他从多个构造中优选出鄯善这个地方,把它作为“科学探索井”钻探的首选目标。

很多人不相信,侏罗系还能找到大油田吗?

其实,地质上也有假象。第一个科探井井位——“艾参1井”在著名的火焰山脚下竖起。1989年1月,终于在这里打出一口高产油井,日产达到25.9立方米。实践证明鄯善油田是个大油田,已探明石油储量4187万吨!针对侏罗系石油勘探的序幕从此拉开。

“科学探索井”项目在西北取得重大发现,油气勘探的新区、新层系和新领域不断推进。如今,吐哈油田已经建成年产原油250万吨,天然气6亿立方米的重要油气生产基地。据初步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这里发现了大油田后的10余年间,我国北方针对侏罗系的油气勘探已经发现油气地质储量超过15亿吨油当量,这一突破让国人自豪,让世人仰慕。

我国北方方圆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广泛分布有侏罗系。吐鲁番盆地发现油田后,针对侏罗系的找油勘探由悲转喜,在一定范围产生乐观评价。赵文智根据多年研究的结论,又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发现新油田的有利地区。

赵文智把侏罗系勘探层系分为三类,分别比作“有肉有皮”、“肉薄皮厚”、“有肉无皮”三种情况。在北方20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圈出侏罗系勘探最有利的六大沉降带。他说,在六大沉降带,侏罗系几乎都能找到大油田。果然,十年勘探证明又被他言中。

随后,他又针对煤系油气田形成的主控因素与分布规律,进行跟踪分析和深化研究,逐步形成了侏罗系煤系油气生成与聚集的理论。为我国北方地区侏罗系勘探的突破与储量增长架起了一座导航灯。

勘探工作拒绝“误诊”

鸡蹲下来生蛋,鸡没走,我们看到鸡,就能知道蛋的位置。可是,鸡下完蛋走了,即便发现了鸡,也很难知道蛋在哪里。勘探找油也是这样,大有盲人摸象的味道。

有人说,赵文智有一双火眼金睛,他能看穿几千米地底下的情况,能辨别几亿年里地层中油气的变化,那正是他的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创新方法所要追寻的目标。他说,有了好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就能利用有限的信息,对地下未知的油气田分布作出科学的预测。

在那些复杂的地质构造带,究竟什么地方有油有气 这从赵文智最为看重的石油地质综合研究中可找到答案。地下有多少储量,唯有那些卷入油气田形成的地质要素和过程在三度空间和时间域有机联系起来时,才有可能形成油气田。因此,必须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涉及的构造、沉积、生烃、成藏等多个学科综合进行系统研究。

亿万年前,鱼虾死了,被深埋在海底或湖底,并与泥土混合,变成生油的岩石。这好比一块肉。肉,不能变成油,需要加热才能出油,还需要厨师把油放入瓦罐中,才可食用。自然界油气成藏也有过程。对于地下的生油岩来说,比如侏罗系的生油岩,能否生成石油,就需要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的沉积层一层层的叠加和覆盖,如同对肉的热煮和把油放入罐中,油气一个由分散到集中的过程,形成于上亿年,就是油气的成藏过程。客观认识这一过程并不容易,而当油气生成以后,去了哪里 在哪里分布最多 又需要信息和智慧结合,才能破解谜底。

在赵文智看来,地下哪里有油,眼睛是看不到的,人也不能钻到地下,就像医生看病,医生不能钻到病人的体内看看病在何处,只能是望、闻、问、切,然后开方下药。如果诊治正确,就会药到病除。搞勘探也一样,需要运用知识、经验和设备,帮助诊断地下油气的形成过程,预测分布。如果诊断错误,就会像医生误诊贻害生灵一样,打干井。一口井就要花几千万甚至上亿元钱,井一旦打空,就等于把钱扔到了水里。勘探工作者不能“误诊”!

面对地下那看不见的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地质现象,赵文智靠他自己的知识背景、扎实的理论功底,还有他所积累的信息和创新能力,常能沉着应战。

早在1982年,赵文智还在攻读研究生学位时,就开始了对西北地区侏罗系煤系油气田形成与分布规律的探索历程。他肩背行囊,风餐露宿,足迹踏遍了西部地区的许多地方。大量的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研究,使他对侏罗系的成油气地质条件有了深入的认识,坚定了在这一新层系寻找大油气田的信心。

1994年,是在赵文智从国外学成归来不久,他又回到了为之奋斗如今已硕果累累的吐鲁番。不过,当时吐鲁番盆地的勘探已经进入侏罗系之下的新层系,并在“艾参1井”发现干油砂,由此引发了对油源区的争议。相当多的意见认为油砂的油源区在“艾参1井”南部的斜坡区,赵文智在深入分析盆地演化历史与油气成藏条件之后,认为油源区在现今火焰山的北侧,建议新探井井位应向北在靠近火焰山之下选择,并积极推荐钻探“玉东1井”。后来,果真在这里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流。探明鲁克沁油田,发现储量4643万吨。他又一次成功地预测了一个新油田。

卡莱高莱斯油田的新生

委内瑞拉卡莱高莱斯油田,是一个有着60余年开采历史的老油田,产量已进入递减期。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买下了这个油田,就是想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通过挖潜增产,获得回报。这个任务交给了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1998年2月,项目启动,赵文智作为项目的组织者,首先分析了油田挖潜的主要领域,认为潜力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委内瑞拉方已开采油层中剩余的石油,二是委方使用技术盲区丢掉的油层,而后者的油层分为两类 一是厚度小于5米的薄油层,二是为断距5 10米的小断层封堵的微幅度构造中的聚集的油气。

这个目标的识别难度很大,需要开发新的技术。为此,赵文智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技术攻关,开发出针对薄油层等检测识别小断层技术。应用这些技术,可以发现一批为常规勘探技术所无法识别的“模糊圈闭”。

在项目实施的两年里,赵文智教授领导的项目组,实施20口探井井位,成功19口,成功率95%,为卡莱高莱斯油田新增石油储量2123万吨,使该油田产量由项目开始的每日246吨,提高到2000年12月的每日1460吨,投资回报期也提高了6 7倍,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这项成果获得了“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国广泛发育海相和陆相叠合沉积盆地。勘探50年,主要在陆相层系中进行,其中东部地区在发现了大庆、胜利和任丘等一系列大油田之后,发现新油田的难度越来越大。在已知油田外围,寻找新储量是保证老油田稳产的重要途径。

这套成功的方法,起步成型于国外,在国内东部地区的老油田,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0年来风风雨雨,20年励精图治。赵文智始终以顽强的科学精神和旺盛的工作热情,致力于他所钟爱的石油地质科学研究和油气勘探事业。寻找石油,求索未知,已经成为他生命之重。他说,这是我生活的最大意义和追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