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西部电影的产业化前瞻

2004-03-1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趋势日甚一日,全球化语境导致彼此文化相互认同和融合的速度也日益加快,但世界各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及观念并未因此而一夜丧失,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多极性发展依然存在,并且从很大程度上补充和弥合了经济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与精神空白。于

是,这便给那些原来就有一定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民族文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曾经辉煌一时的西部电影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赢得了颇为骄人的声誉,它是中国电影人以自己特有的电影影像语言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及生存形态的有益尝试,也是中国电影有史以来在世界影坛相对集中地谋求话语权的黄金时代。西部电影根植于中国西部这片悠久而又丰厚的历史文化沃土,即使在今天看来,其深厚的人文基础和广阔的艺术空间,依然是有待于我们电影艺术家和电影“开发商”们不断挖掘的富矿区。

如果对于传统的西部电影及近年来出现的新西部电影作品进行一些梳理和分析的话,可以发现,就其文化战略意义来看,西部电影依然有着十分独特的文化生存态势和空间,尤其在与世界电影文化的沟通与对话方面,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和前卫性。例如,近年来在国产电影市场和世界电影市场取得较好业绩的华语电影《卧虎藏龙》、《天脉传奇》、《英雄》等,或全部或局部地选择了中国西部题材和西部背景作为其艺术和商业“卖点”,作为其全球化语境下的电影文化及影像生存策略和载体,正说明了西部电影的恒久魅力之所在。

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当年,西部电影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影坛上取得业绩,是与其具有鲜明的西部地域特色密不可分的。西部电影对于人生、人的命运、人与自然关系等的主题开掘,是与世界文学艺术最主流、最深刻、最前卫的母题息息相通的。无论是《人生》、《野山》、《老井》还是《红高粱》、《黄河谣》,它们都能唤起人类关于自身、关于环境、关于内在心灵与情感的深层共鸣和不断反思。尤其在影像语言的现代化表述方面,西部电影的尝试也属难能可贵,从《黄土地》到《红高粱》,从《双旗镇刀客》到《秋菊打官司》等,无不清晰地记录下了我们民族电影在电影语言现代化进程中的艰辛探索与辉煌成就。

近年,以《美丽的大脚》、《惊蛰》等为代表的一批影片,承继了传统西部电影的优秀特质和重要元素,并在文化形态、叙事策略、影像语言上进行了诸多探索。这些影片从文化形态来看,摆脱了传统西部片那种俯视众生、皱着眉头批判历史的救世主式的文化姿态,而以平视的目光关注西部生活,以平和、沉静的心态讲述故事、塑造人物,体现出当代语境下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和平等观念;在叙事策略方面,这些影片试图将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紧密结合,既把电影当作可供观众愉悦的艺术品,又注重对电影商业价值的广泛开掘;在影像语言的运用方面,这些影片既借鉴了传统西部片的诸多优势,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尝试,例如在镜头运动的多样化形态方面,在画面剪辑与节奏方面均给观众以强烈、鲜明的冲击力,从而与当下国际先进的影像表述方式相接近。尽管目前在整个电影创作与产业化实践环节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少数几部优秀作品的出现还不能完全替代整个西部电影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过程和结果,但至少这些影片的出现在电影理论界再次吸引了对于西部电影理论和评论的关注目光。尤其重要的是,这些影片催生出电影理论界及评论界对于“新西部电影”理论概念的热情关注和广泛认同,催生出西部电影人对于未来新西部电影产业化、市场化前景的积极设计和前瞻。

同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西部电影理论的提出与研究有着明显区别的是,新西部电影的理论概念是在一种更为宏阔、广域的视界中对西部电影从艺术创作、生产到市场化、产业化的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论概括与推导。新西部电影理论将包容着对电影艺术创作规律的研究、对电影市场化规律的研究、对电影产业化运营规律的研究等复杂而又丰富的理论与现实内容。尤其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背景之下,新西部电影将把西部厚重的电影文化资源与国际上最现代的电影产业化运作机制和模式相结合,走出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能够在艺术上、市场上获得丰厚回报的民族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创新之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