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心理医师谈中学生心理问题

2004-03-1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针对许多中学生心理困惑,北京友谊医院神经科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柏晓利举办了主题为“中学生,我能为你做什么?”的心理健康讲座,受到了中学生及其家长们的普遍好评。为此笔者采访了柏晓利。

问:您认为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近年在北京友谊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的中学

生中,主要表现在 1、学习压力大造成精神紧张。2、偏执、敌对,缺乏对他人的信任感。3、总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人际关系紧张。4、对学业没有信心,精神抑郁、情绪低落。5、焦虑、心情烦躁不安。6、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差。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7、情绪忽高忽低极不稳定。8、当他人强于自己,心理就会极不平衡。

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这是当前导致我国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最主要的直接原因。因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一位男生谈到,自己平常成绩不错,有时还可以指导同学,但总是临近考试就开始紧张,怕考不好,越是考试临近就越会感到头痛、甚至还会发烧,要么被迫中断考试,要么就是成绩不好,后来竟发展到听见“考试”二字就恐惧的地步。

问:您认为如何减轻中学生的这种压力感?

答:我认为首先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设为一项专门课程;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把日益增多的中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

作为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给他们充分的自由空间和家庭民主权。做父母的应该既注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也注重培养孩子遵守纪律和规则,积极鼓励孩子平等地交换意见,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准则强加给孩子。若必须行使父母权利时,也应向孩子说明为什么必须这样做的理由。这一点对青少年非常重要。

问: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初中生存在敌对、攻击行为的占5.1%。而更令人惊讶的是,一些在学校讨老师喜欢的乖孩子,在家里却成了攻击父母的“小暴君”。您怎么看待?

答:从生理上来说,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的成长,第二性征快速发育,精神上攻击性增强。另外“小暴君”的父母对孩子往往过分溺爱。不正确的家教是构成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又一个直接原因。正确的家教应该是民主的、温暖的。据调查,现在有70%的家庭存在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要么对子女过分保护,要么过分干涉他们。在家里,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衣食,而对子女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则关心甚少,相互之间缺乏理解和沟通。学生与父母关系紧张常因家庭关系不和所致,有时甚至会造成学生的心灵伤害。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家庭不和而出逃、自杀或伤人的案例很多,但却很少有家长认为这是一种心理问题,更不知道该怎么办。

问:这些稚气未脱的中学生,为什么会有过分自律,或者突发伤人或自伤等不健康的行为反应呢?

答: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不和谐的生活环境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并造成心理问题。那些具有理想主义、且要求甚高的父母,常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完美理想的机器,使孩子承受大量重负,“抹杀”了孩子的童年快乐,使孩子过着一种规律而秩序化的生活。当外部要求过强,以苛刻的外部行为做标准时,焦虑和压力会迫使青少年产生强迫行为,以缓解焦虑。

社会政治生活事件也或多或少地在孩子的心中产生影响,社会存在贫富差距、一些官员腐败这些社会热点问题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同的阴影。

他们的内心冲动、压抑、突发伤人、自伤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与婴儿时期形成的焦虑有关。父母的无条件的爱,尤其是母亲的爱是一切儿童正常身心发展的先决条件,若这些儿童得不到这种赖以生存的爱,心中就开始觉得这个世界可怕、无情、不可靠、不公平等;带着这些负面情绪,孩子们长大后,会变成仇视、反抗、暴力或怯懦、胆小、自卑。也有些学生因朋友越来越少,就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想离世隐居。

有这种感觉的孩子不仅会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受任何人的欢迎。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人际关系的早期经验就成为他们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如果他们依恋和被关注的感觉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变得怀疑和不信任包括对自己的不信任。

问:对现存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您有何忠告?

答:许多心理学者认为,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

作为中学生应该努力使自己成长为独立于父母的个人。

做父母的应学会道歉,认识到修正自己不仅是为了孩子,这是打破两代人僵持关系重要的一环。如果你不停地批评孩子,在身体、情感或性情上辱骂孩子,你的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对生活本质的负面看法和对世界的负面看法。

父母应该让孩子懂得,任何人都会犯错误,父母也一样。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错误负责,包括孩子,对过去的错误,我们要承担责任。通过道歉,家长塑造了自己关爱他人的行为模式。因为你的行动,孩子有了希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