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兴农 科技在行动

2004-03-2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温家宝总理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科技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增收的最主要推动力之一。目前,中科院、工程院、农科院,这三支曾经为中国农业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的科技先锋队伍,正在为这项事业继续不懈地努力着。

中科院:提供科学

依据

科技兴农一直是中科院的工作重点之一,“交穷朋友,帮穷朋友”已经成为该院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一句口头禅。自1987年以来,中科院已在全国16个省、市的85个县开展了科技扶贫工作。

但是,作为科研机构,中科院的扶贫工作不可能投入较大的资金和承担某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他们把工作重心放在制定发展规划、建立示范园区、扶持相关企业发展和开展科技培训、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上,特别是为国家制定相关农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中科院的农业科学家们在对我国贫困状况的分析中发现,我国农村存在三种类型的贫困:一是因自然条件差等原因造成的区域型贫困,二是因资源利用等原因造成贫富共存的交叉型贫困,三是目前较富裕,但当其所依赖的环境、资源发生较大变化时就会形成贫困的潜在型贫困。他们认为,在扶贫过程中,国家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的贫困类型和导致贫困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政策,有针对性地展开。

他们建议,对区域贫困型地区,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抓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和资源匮乏这一主要矛盾,扩大以粮代赈,小额贷款,强化因地制宜的林草种植业和庭院经济的发展。对于交叉型贫困地区,政府应以提高贫困户的劳动生产水平和适当改善生产条件为主。重点集中在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结构调整,促进区域间的物质交流和传递,通过政府的调控,有目的地使一部分由于市场经济形成的利益转向贫困群体。而对于潜在型贫困地区,应当极力阻止可导致生存困难的各种人类活动,把潜在贫困发生的可能性减到最低。

工程院:智力振兴东北农业

作为国家农业工程方面的咨询性科研机构,工程院建院十年来为国家农业科技进步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过去的十年中,国家在科技兴农方面作出的大部分重大举措都吸纳了工程院学者们的意见和建议。“西南金三角的农业综合开发”,天然林保护工程,“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环境建设研究”,全国“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处处凝结着工程院学者的智慧与汗水。2001年,工程院有关专家在西北水资源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报告《西北水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并最终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透露,该院今年农业科研的重点已经瞄准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水土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项目正蓄势待发。他说,东北不仅是老工业基地,还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那里还有大片可开发的耕地,我国粮食增产最大的希望就在东北。

除此之外,工程院目前动用了十几位院士、上百个专家,正在进行《“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这个项目启动于2003年初,目前已进入最后汇总阶段,将在国家发改委制定“十一五计划”时作为农业方面的重要参考。

农科院:深入科技扶贫第一线

农科院是与发展农业科技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科研院。在以研为本的基础上,农科院坚持科技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战略方针,始终工作在科技扶贫的第一线。河南、湖北、辽宁……中国大地上到处都能看到农科院专家和科研人员的身影,每一季金黄的收成和农民的笑脸中都凝结着他们的汗水。

贵州在人们的老印象里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现在却已是“旧貌换新颜”。从1997年到2001年,农科院在贵州集中实施了5年多的科技扶贫工程,每年组织近百名科技人员深入贵州9个地、州、市的30多个县、100多个乡镇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活动,并先后选派了40多名科技副职长期在贵州开展科技帮扶工作。现在,由农科院引入推广的百余项技术成果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00万亩杂交玉米高产攻关”项目使玉米亩产增加70多公斤;“推广马铃薯温饱工程”初步解决了几万人的温饱问题;“茶叶基地建设及名优茶开发”使茶区茶叶产量、质量和加工技术都有了明显提高,售价上涨了十几倍。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未来任重而道远。农科院把今后几年的工作重心放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做好科技服务;继续深入开展科技示范县的科技合作与科技兴农工作;组织重大科技成果的现场观摩示范活动,建立科技成果示范推广的窗口和网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