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农民送上致富“金钥匙”

2004-03-2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近日,千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落户,这是南京农业大学技术下乡的又一丰硕成果。多年来,南京农业大学一直以科教兴农为己任,把服务“三农”和地方经济建设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内容。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南农技术”已在苏北、皖北等地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中广开花

、遍结果,创造经济效益300多亿元,成了各地农民竞相争抢的“金钥匙”、“智囊团”。

百名教授兴百村

2003年初,南京农业大学与连云港市合作开展了“百名教授兴百村”工程。107名专家教授一村一人担任科技顾问,共发展了139个项目,总投资额达1.36亿元,得到了当地广大干部、农民和中国科协等社会各界的好评。

南京农业大学的各个参与部门和专家教授认真调研、科学论证,努力寻找科教兴农的突破口。他们不遗余力,深入田间地头300余次,直接向3620户养殖农户传授技术,面对面、手把手地向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开设各类培训班20多个,讲座40余次,累计对3800余名农村干部、养殖大户进行了“绿证培训”和“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此外,南京农业大学还应连云港市教委的要求,开办了农村自学考试大专助学班,拟为该市2780多个行政村每村至少培养一名村级后备干部。

专家教授、科技人员驻村定点,为农民提供长期服务,大规模、多样化、全方位的指导,确保项目做一个成一个,成一个带一片。

科技大篷车跑遍田间

为了切实地把科学技术及时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南京农业大学还以科技大篷车的形式送科技到农村、到田头,探索“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南京农业大学专门成立了科教兴农办公室,使科技下乡工作制度化、专人负责化。专家教授摸准当地需求、急需技术及农业生产中的疑难问题,采用“点菜单”的方式,有针对性的选配下乡专家、选择活动方式,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对于下乡期间留下的疑难问题,专家教授回校后进行研究论证,及时给予答复并及时总结、交流下乡体会,为进一步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积累经验。此外,专家还给农民留下了联系方式,农民可以随时与学校取得联系。每年3000多人(次)的乡村蹲点巡回指导和服务,搭建起向广大农民传递国内外农业科技信息、帮助农民致富的桥梁。

因地制宜的多模式

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南京农业大学还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采用了多种交流模式。

东海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校地两方合作,学校为地方输送人才、培养人才,同时在乡村设立农业科技实验区以进行项目研发工作。如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已累计增加经济效益近3亿元。在连云港灌云县,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常年驻在乡下,从课题立项到成果产业化全程服务。多年来,该县棉花亩产量一直在江苏保持第一,被江苏省科技厅列为棉花生产科技示范区,150公斤皮棉超高产栽培技术更被特批列为国家科委“九五”重大攻关项目,高璆等教授被科技部授予实施星火产业先进个人,形成了“教授——干部——农技员”以及“学校——政府——企业”的双向成果转化模式。

洋马模式的成功在于,南京农业大学的中药材专家结合洋马乡的实际情况,进行中药材生产的科技攻关,使该乡形成了以菊花为主,玄参和芍药等多个品种的0.33万公顷中药材生产基地,开发出保健药茶等系列产品,并形成了“产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直接为农民致富服务。

因地制宜的傅家边模式,更是科教兴农的典范。南京农业大学派出有关技术人员到村里进行调查研究,把丘陵山区作为综合开发基地,扶持主导产业。通过20年的努力,形成了“第一产业以养殖业为主,第二产业以加工业为主,第三产业以流通领域及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终于使遍地荒山秃岭的傅家边地区变成了今天的“富家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