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黑龙江农民增收新路

2004-03-2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这是我们的眼珠儿啊!”3月11日,拿出86万元修建场务棚的黑龙江省呼兰县大用镇沈八村农民林永明,顶着7级大风在擦拭着农机具时,指着那给他和股民们带来效益的1004型拖拉机,对记者一行发出了如上感慨。

刚刚上马作业才一年,在各项投入都去掉的情况下,每亩地还能分红利4元多钱,老百姓还不用怎么流汗,用“

眼珠儿”来比喻这农机具的珍贵,真是恰到好处。

20年前的分田,20年后的分红,农民变成了股民,黑龙江股份制农机作业合作社又给中国农民增收趟出了一条新路。

农村大包干以后,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大型农机具的利用率很低。2003年,黑龙江省委书记宋法棠建议 能否围绕大豆振兴计划,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组建适合农户连片作业的农机股份合作团体 这样,不仅能加快机械化的推进,也有利于降低成本。

当年3月份,他们选了18个村为试点村,由省里投资1800万元,每个村100万元,按每亩土地50元计,量化到田亩,折股到农户,然后再组织农民按土地比例进行投资,以国家投入1元钱,吸纳集体、农户、个人投入0.59元的比例,集资购买大型农机具,组建了农机作业合作社。农民人人都变成了股东,把过去单一的行政管理转变为股份制现代企业管理。合作社把经营收入成本核算,人员工资等账目向全体股东公开,股东对经营者的经营活动随时进行监督和民主评议,有效地杜绝了违法经营和腐败的滋生。

一年来合作社的经营情况如何?海伦市东林乡东方红村的农民王成拿出了这样一本账 合作社去年共完成了23500标准亩的作业量,全年收入23.5万元,刨去各项成本,净收入10万元,拿出3.1228万元分红,每股1元。生意红火的合作社抢占了农机服务市场,外村的农机户也跑来要求带机入股。

“入股太好了!俺种了一辈子地,做梦也没想到能赶上这样的好事。”50岁的老农裴树生掰着手指算起了账,“俺家4口人,俩孩子上学,老两口种地。年初交159元入了股,53亩地交给合作社种大豆,‘六统一分’(‘六统’是指整地、购种、播种、管理、使肥用药、收割出售六统一,‘一分’是指分户经营),俺啥都不用管,秋后纯收入18500元,还加上分红分了53元。往年,同样是种这些地,最多收入6000多元。种地不操心了,闲下来俺又养了50头绵羊。两个孩子,一个上大学,一个上中学,以前每年的学费开销都得靠借债,今年可算不用了。”

引人注目的是:由于合作社低廉的作业收费,拉动了其他个体养机户收费的下降,使海伦市农民节约机耕费1200万元。农机合作社的建立运转,还有效推动了栽培方式、耕作方式的变革。以大豆为例,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市500亩以上的连片面积达70多万亩,最大连片面积超万亩。同时,大面积推广大豆平播和行间覆膜技术,使合作社耕作的大豆地块平均亩增产20公斤。

在这18个农机作业合作社当中,还有十个开展了跨区作业,收入达到99万元。克山县北联镇新兴村全体村民投票表决,一致同意将耕地全部交给农机作业合作社进行统一合耕作,解放出来的85%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养殖业和外出打工上。

大型农机具发挥作用后,使更多的农民得以从土地中解脱出来,从事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或进城打工,实现二次创收。去年,仅东方红村,进行季节性和长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就多达1000多人,年增加收入300多万元。海伦市由此多转移农村劳动力近万人。

尝到甜头的农民一致要求再增加这样的农机作业合作社。黑龙江省政府又投资2000万元,加上省计委的1000万元,这样,该省今年又将增加30个农机作业合作社。 (本报哈尔滨3月21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