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登

2004-03-2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让农民跟城里人过一样好的日子

辽宁丹东凤城市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毛丰美

我叫毛丰美,是辽宁丹东凤城市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20多年来,我和村民们拼搏苦干,探索出一条“农、工、商、贸、旅游”五位一体的共

同富裕路,把一个昔日的穷山村发展到如今人均收入6000多元,集体资产超亿元的文明村。作为“三个代表”在农村最基层的实践者,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让农民过上跟城里人一样好的日子,是我最大的愿望。

1982年,我当村长时的大梨树,处处是荒山,家家没项目,集体经济是个空壳。上任那天,我就拍着桌子发誓 “一定要结束村民养活干部的历史,绝不向老百姓收一分钱 ”我带人北上黑龙江捣腾回几车皮小米和土豆来卖,挣了1万多元钱,村干部的工资一下子解决了。紧接着,我们又在凤城火车站前开起了小旅店,一年赚了2万元,这下大伙的眼睛亮了,我的胆子也大了。

1985年,中央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政策又给我壮了胆。我瞅准机会,提出投资百万元到城里建宾馆的计划 消息传开,村里什么样的意见都有,我挨家挨户去讲道理。在建宾馆的时候,我带头吃住在工地,一干就是300多天。原来体重120斤,到最后就剩90多斤了。

1992年,我们又抓住商机,决定投资2000万元在凤城市内建一座大型封闭式贸易市场。面对立项、动迁、资金等困难,不少人担心干不成,可我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多方努力,项目终于开工了。为了赶进度,抢工期,我得了扁桃体炎,嗓子肿得说不出话来,可照样四处忙。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仅用七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当时辽东最大的封闭市场,创造了凤城市第一个“深圳速度”。

我是农民,始终没忘土地是根本。经过再三分析,我们决定靠山吃山,兴建果园,向荒山要效益。在治山过程中,我总是第一个上山,一干就是一天。村民们看我拼命,也就抢着多干一点。有一次,我从外边开会回来,天下起了大雨。我想起山上正在搞千人大会战,急忙往山上跑,上山一看,大伙没有一个下山的。

人心齐,泰山移。十多年来,全村在荒山上开辟了十八公里长的盘山路,造起了层层梯田,治理了山头20多座,修建果园26000亩。

我们还依托万亩果园,开发综合生态旅游区。近几年,旅游区接待了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香港地区等中外旅游观光团体200多个,国内宾客几十万人,旅游直接收入近千万元。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前景广阔、附加值更高的五味子中药材产业,在我们村和附近乡镇共栽植了五味子一万亩,形成产业化,建成全国最大的五味子基地。

我生活在农村,知道农民的生活有多苦,更知道他们致富的心情多迫切。我觉得自己真正的用武之地在农村,在大梨树 我坚信,只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民,在中央加快农业发展政策指引下,依靠人民,我们一定能过上跟城里人一样好的日子,我们未来不是梦

种粮也能致富

湖南省沅江市熙和乡裕双村农民卢青年

我叫卢青年,是湖南益阳沅江市的一个普通农民,近几年,我抓住粮食做文章,搞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经营,走上了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

18岁那年,我被招聘到草尾粮站工作。1992年,国家放开了粮食政策,全国粮食大丰收,但国家粮站收不下,农民卖粮难成了焦点问题。我心里盘算 将稻谷通过加工销出去,一吨能赚60到80元,而且这样能解决农民朋友卖粮难的问题。我何不利用在粮食部门工作多年的经验,回农村办一个粮食加工厂呢

我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向亲戚朋友借了七八万块钱,总共投资10万多元,办起了一个大米加工厂。八年时间,我纯赚了80多万元,这为我后来大面积种粮打下了经济基础。

我大规模种粮是从2000年开始的。那时粮食价格低迷,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明显下降,很多农民进城打工去了,农村出现了弃耕抛荒的现象。但我却不信种粮赚不到钱。我算了三笔账 第一,粮食价格虽然偏低,但优质稻卖得起价。第二,只要采取大面积种植,就有规模效益。第三,我有加工厂,还可获得加工利润,有销售渠道,不愁产品销路。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一口气承租了3200亩稻田,投资20多万元,买回了拖拉机、耕耙机、烘干机、抽水机等农机设备。后来,我又将储藏1000吨粮食的仓库扩大到了4000吨,还与益阳粒粒晶米业公司签订购销合同,走上了粮食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道路。

万事开头难。首先,这3000多亩稻田的耕作和管理就成了我头痛的问题。我想到了一批过去的种田能手,还有那些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老村长、老支书。我一家家上门,请他们出山。这些人大都是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老基层干部,我们的心很快就贴到了一起。我请的农民都很勤劳,在对他们的待遇上,我宁愿自己少赚几个,也要给他们开出尽可能高的工资,让他们感到,跟我在一起种田有想头。

如果说种田,人是根本,那么科技是关键。2002年,我大面积采用了撒播方式,由于受气候影响,延误了除草的最佳时机,草比禾苗长得还快。听到这个事情以后,市老年科协派来了几名高级农技师,给我指导除草方法,很快就见了效。还有一年,我的稻田出现了大面积的病虫害,一般的农药控制不住,又不能使用剧毒农药。这时候,市老年科协又派来农技师,及时为我解决了技术难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粮的头一年,尽管遭受罕见的自然灾害,但我还是收获粮食1280多吨,得到纯利16万多元。四年来,我总共生产优质稻谷5200多吨,获纯利100多万元,上缴加工税收20多万元,向当地上缴土地承包费200多万元。

我深深感到,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只要路子选对了,种粮一样能赚钱,一样能致富 我希望更多的农民朋友像我一样,通过种粮赚钱,通过种粮发家致富

牢记党的宗旨做农民致富领路人

吉林省榆树市太安乡太安村农民、双联经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云莲

我叫陈云莲,吉林省榆树市太安乡太安村的农民党员。这么多年来,我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农民闯出了一条发家致富的新路子。

农村实行大包干以后,我觉得还是没有找到一条增收致富的路。1985年底,我听说黑龙江省望奎县有个青椒大王正在办班传技术。我觉得是个路子。在望奎我学习了半个月,回来的时候肩膀上背着辣椒种,挎包里装着辣椒书,心里头充满了大伙种辣椒致富的希望。结果我种了两亩八分地,总共产了三万多斤,纯收入五千多元。

大伙看种辣椒能挣钱,都纷纷要跟着我种辣椒。全屯75户,去掉职工户,家家种青椒,哪年都种40多垧地,收入40多万元。就这样,群众送我一个外号叫“陈辣椒”。

我跟大伙说,做买卖不能光靠嘴皮子,信誉是咱们的命根子。有一次,在装车的时候有人少装了两包菜。我一查问,是我大伯哥。我没管那一套,我不仅让他补上两包菜,而且让他当面向车主道了歉。由于我们努力维护信誉,辣椒批发市场终于建立起来了。每天都有七八台车装货,有十几个贩运户跟我们挂上了死钩子。

共产党员心里要装着群众,要为群众办实事,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这么多年来,谁有困难我都帮助,哪家有事我都维持。因为这个,家人和亲属都对我有意见,可我是一名党员,党员是有责任的,不但自己要富,更要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我觉得,共产党员的责任没有边界,为人民服务不能分地方。

1998年4月,我投资300万元成立了“吉林省双联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带领1000多农户种了甜玉米。我生产的“喜莲”牌速冻甜玉米,进入市场后,得到了客商的青睐。种甜玉米农户的收入是种普通玉米农户的两倍多。1999年,吉林省妇联在通榆县建立扶贫开发基地,聘我做负责人。通榆是国家级贫困县。我到这里后,完成了万亩草场的深沟封闭,种牧草800公顷,种沙棘、盛柳6万棵,打水井14眼,有力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在该县莲花泡、三道、东胜等7个村100多农户中,我推广了干椒种植项目。还拿出了100多万元,为他们垫付了化肥、农药、地膜等生产资料费用,使种植干椒的农户年收入增加了2000多元。

这么多年来,每当我看到还有那么多农民群众没有过上富裕的日子,还有那么多农民群众想致富没门路时,作为一名党员,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共产党员只有为人民谋福利的义务,绝对没有计较个人得失的权利。今后无论创业之路多么艰难,遇到多么大的风险,我都一辈子扎根土地,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做农民科技致富的引路人

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兼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

我叫王乐义,是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兼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1965年入党,当农村干部39年。2003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30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00元。多年的农村工作实践,我体会最深的是 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技术;只有积极开发、利用农业生产新技术,才能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1988年腊月二十八,堂弟王新民提着2斤顶花带刺的黄瓜来看我母亲。当打听到这种黄瓜产自辽宁瓦房店后,一过完年我就带着村里的7位党员骨干赶到瓦房店,费尽口舌,软磨硬泡,学到了一些越冬大棚种植技术。

1989年12月24日,我们村第一批鲜嫩的越冬黄瓜上市了,开秤就卖到了每公斤20元钱。看到别人把钱揣进腰包,没建棚的人家纷纷抢着建大棚。眼下,全村大棚已发展到800多亩。

技术就是财神。经再三思量,最后还是打定主意 不搞封锁,向农民兄弟们无偿传授大棚技术。

1990年,冬暖式大棚蔬菜在寿光全县推广。县里专门成立了大棚蔬菜生产领导小组,让我当顾问。现在,寿光冬暖式蔬菜大棚已发展到35万个。

随着媒体的宣传,来我们村学习大棚技术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村的技术员可以说是遍布大江南北、祖国各地。如今,冬暖式蔬菜大棚已经遍布大江南北,不仅丰富了城市市民的菜篮子,而且为亿万农民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

我们还十分注意进行技术创新,坚持走农业农场化、农民职工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国际化的新路子。在村里建起了科技大楼,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聘请了多名专家教授。1992年成功地进行了无公害蔬菜生产试验,经检测化验全部指标达到国家标准。接着,又试验成功了集大棚滴灌、模板护墙、电动卷帘、钢架支撑、微机控制于一体的高标准大棚,并推广到全国各地。1997年开始进行绿色食品蔬菜的大面积开发,效益增长了近一倍。1998年,与香港汇众公司联合成立了“鲁光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蔬菜生产深加工。同年,与哈尔滨哈慈集团合作,成功生产了SOD西红柿、SOD草莓、中华寿桃等保健蔬菜、水果。2001年,与新疆德农集团合作,成立了山东德农三元绿色农业有限公司,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000亩,以我的名字注册了“乐义牌”蔬菜商标。2002年,又在寿光市设立了德农农资超市中心和54家分店,连锁经营。去年以来,我又与美国、以色列、荷兰等8个国家的农业专家和科研教学机构合作,在寿光筹办一个国际农业科技培训中心。

我所做的这些,只是尽到了一个党员、一个基层干部的责任,党和政府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先后光荣当选为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代表。如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实践“三个代表”,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到山东视察时的重要讲话,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带领农民百姓学科技、用科技,走依靠科技增收和致富之路,让更多的农民群众过上富裕的小康生活。

我和牧民一起走上致富路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巴彦托海嘎查党支部书记兼嘎查长乔玉芳

我叫乔玉芳,1995年担任副村长兼妇联主任。当时我们村非常穷,有的牧民难以解决温饱,孩子上不起学。全村114户502人,人平均收入只有1200元,集体经济只有两间空房子和80亩荒地。

面对这种情况,我首先得解决牧民吃饭和孩子上学的问题。我们是高寒牧区,当地缺少蔬菜,我想在80亩荒地上种菜,肯定能挣钱。当时我们连买化肥的钱都没有,我就组织姐妹们和我一起去掏厕所。在我和姐妹们的坚持下,第一年我们集体就收入了3万元,牧民也人均增收500元。到了第二年,我们的蔬菜基地扩大到340亩。

通过两年的工作,我终于得到了牧民的拥护,2001年村里换届海选时,我以满票当选村支部书记,以高票当选嘎查长。

我想,无论如何要给牧民找一条永久发展的好路子。当时,国家正在搞西部大开发,我们呼伦贝尔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乳肉草发展战略,我们旗里就相应搞了80公里奶牛带项目,并从上海引进高产奶牛40头。我们看到一头高产奶牛每天产奶30公斤,是本地牛效益的4倍,人工种草是天然产草量几十倍的时候,我认准了,这就是我们要寻找的永久致富路。第一年我就带领牧民建起了15户高产奶牛专业户,从黑龙江省买了81头高产奶牛,当年见效。牧民们看到了还是养高产奶牛能挣大钱,转年就有40户主动要发展高产奶牛。

走上了这条好路子,80%的牧民富了,村里还有25户贫困户和残疾人依靠自身的能力难以脱贫。我们集体就拿了20万元,贷款26万元,办起了残疾人福利牛场。我们还制定了党员三结合致富链,成立了奶牛协会,在生产上相互帮助,确保脱贫,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我们还制定了助学制度,让我们的孩子一代比一代活得好。这几年,我们集体为牧民子女上学投入了14万多元。

现在我们村人均收入由1200元增长到4800元;原来大小牲畜1340头 只 ,现在是11000多头 只 ,85%的牧民已经成为高产奶牛专业户。

回忆起这些年,为了帮大伙挣钱,我一天都没闲过。我苦过、累过、病倒过。可我的心血没白费,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我也受到了牧民的拥护和信任。我想这么做就是“三个代表”的落实。我这几年的工作,得到群众的满意,领导的认可,党给了我很高的荣誉。我将无怨无悔地继续干下去,为建设好美丽的呼伦贝尔,为让群众都过上好日子,尽到一名党员的责任。

建设人间新天堂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蒋巷村党总支书记常德盛

我是来自江苏常熟沙家浜的常德盛。我今天要给领导和同志们汇报的是,我们沙家浜蒋巷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沙家浜蒋巷村,以前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1966年5月,22岁的我,压上了大队长的重担,不久又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上任那天,我面对烈士陵墓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发誓要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

蒋巷地势低洼,河塘纵横,坟堆遍野,高低不平。我们先后开展了治土治水四大战役。经过长期奋战,硬是凭着一条扁担两只筐,把1700亩低洼地填高了1米,建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海绵田。我也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以后,群众中蕴藏的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

经过一段市场调查,我们看中了当时国外非常流行,而国内还鲜为人知的彩钢复合板项目。几经摸索,合格的产品终于出来了。

从那以后,我们千山万水地跑,千言万语地说,千家万户地求,以我们的优质、优价,以我们的诚恳、诚信,硬是把一批批合格产品销售到了全国20多个省区市。

随着村级经济的迅速发展,镇里这几年给我核定的党总支书记的岗位报酬也不断上升,我每年只拿了一个零头。我兼任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报酬却分文没取。我亲自推销的产品无计其数,规定的奖励有几百万元,我也丝毫没要。我应该持有常盛集团相当数千万元的股份,我也统统拒绝了。很多人不理解,我说我不是什么都不要,我要的是农民长期得到实惠,安居乐业;要的是蒋巷人对一个老党员的理解和认同;要的是乡亲们都说改革开放好、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

经过十多年的滚动发展,当初只能生产彩钢复合板的村办建材厂,如今已逐步成为省级和国家级企业集团的常盛集团,成为江苏省钢结构件生产的最大基地。产品也向轻、重钢结构为龙头的系列产品延伸,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连续五年荣获上海钢结构建筑工程最高奖——金钢奖。“常盛”商标也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村里还先后办起了3个中外合资企业。

2003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7亿元,工业产品销售收入6.6亿元,人均GDP超2万美元,村民人均收入超1.2万元 不含福利费 ,企业员工收入超1.8万元。如今的蒋巷村,不仅是“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而且是学校像花园,工厂像公园,房前屋后是果园,全村像个天然大公园。被评为省百佳生态村、省循环经济示范村、国家级农村现代化示范村、全国文明村。

我做了一个党员应做的工作,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我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乡镇企业家、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还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

永做群众致富排头兵

新乡市凤泉区耿黄乡耿庄村党支部书记耿瑞先

我叫耿瑞先,是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耿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995年前,我村干群关系紧张,各项公益事业滞后。面对这种状况,乡党委对我村的班子进行了调整。我们接班时,村里账面上只有700元现金,外债却高达168万元,人均年收入只有600元。现在我们村是国家级文明村,拥有集体入股、控股企业8家,年产值1.5亿元,固定资产2.3亿元,人均年收入达5600元。

1995年春,新班子上任后,我们挨家挨户走访群众,收集到300多条意见,最集中的就是群众吃水难、走路难、用电难。

当时,我从家里拿出1万元,和班子成员带领群众苦干了5天,全村600多户群众都用上了自来水;我们筹借了5万元资金,对村里的3条道路进行了硬化,对电路进行了初步整修。群众满意了,我们也得到了群众的初步信任。

怎么让群众富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村紧邻新乡白鹭化纤集团,要合作办厂,村里必须投入100万元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为了凑这100万元,我把准备盖房和父母多年积蓄的11万元拿了出来,副书记耿守星把跑生意攒下的10万元兜到了村委会,副书记耿刘先从大姐家借来了13万元卖车款。群众见我们这样,也纷纷把钱交到村委会。经过6个月苦战,工厂终于建成了,不到半年就收入近50万元。1996年8月,一场特大洪水淹没了二硫化碳厂,设备在水中爆炸。大伙辛辛苦苦建成的厂,一夜之间变成了废墟。那个情况下,班子成员和乡亲们又凑了40万元,并在齐腰深的水里清理设备。一个多月,工厂不但恢复了生产,而且又扩大了生产规模。

随后,我们又办起了五金加工厂,精镏车间和众邦化工有限公司。此公司是继美国、德国之后,中国唯一的一家生产聚丙乙烯改性塑料的企业。我们又投资500多万元,打通并硬化了村里10条道路,改造了15条低压线路,建起了全市一流的农村小学;建起了村里的有线电视网络。

近年来,我们一直想把农民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凭着区域优势,发展生态观光农业,高效农业。经过村民大会反复讨论,按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群众自愿拿自己的承包田作为股份集中起来。2003年国庆节,我们苦干18个月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的新乡市世纪青青生态度假村终于开业了。

这些年,我们始终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村里重大问题和大项开支都由党员会和村民代表会共同讨论决定,同时利用有线电视现场直播到各家各户,群众有意见和建议就直接拨打村里值班电话,参与整个决策过程。2002年我村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国家级文明村。

回顾8年的奋斗历程,我更加深深体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深深体会到群众是我们支部真正的靠山。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带领群众按照十六大要求,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把我们耿庄村建设成为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种庄稼也能挣大钱

河北省正定县朱夫屯镇朱河村农民张计申

我叫张计申,河北省正定县朱河村农民,中共党员,今年54岁。从1996年开始,我承包本村土地搞规模种植,逐渐形成了种植、养殖于一体的家庭式农场,不仅自己致了富,还带起了周边村庄农业的发展。2003年,我光荣地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十大种粮标兵”。现在我把自己科学种田,发家致富的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年轻时,我的唯一志向就是脱离农业当工人。退伍后,我靠着在部队学到的技术,回家办起了修配厂。为留住工人,我承包了村里124亩果园。生产旺季,工人们在厂里干,到了淡季,就到果园去。

承包果园头一年,因为不懂技术,管理又不到家,不但分文没挣,还赔了6万多元。可我有个倔脾气,“别人搞农业能挣钱,我咋不行 ”于是,第二年又承包了村里150亩沙滩地种上了小麦。

可是万万没想到,1996年8月的一场洪水,把果园冲了个一塌糊涂。

心疼之余又让我感到安慰的是,本来不太当回事儿的150亩粮食,却赚了3万多元,从这个时候起,我一心一意走上了种粮的道路。

虽然我只有小学四年级水平,但认准了一个理儿,种田要取得高效益,就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因此,在这几年里,我不是在“种”庄稼,而是在“跑”庄稼 跑信息、跑种子、跑技术……除了向专家请教,我还硬着头皮啃下了几本农业技术方面的书。为了提高效益,只要听说什么地方有好种子或庄稼长得好,我就非得去看一看、学一学。

科学种田,让我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我的麦子总能比别人的长得好,别人的玉米亩产400公斤左右,我的有550公斤。

1998年以来,我在县农业局技术人员的帮助、指导下,在承包田里进行技术整合,陆续实施了“免耕播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配方施肥技术”、“一喷综防技术”,并逐步改变了先前粗放的管理办法。

规模经营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耕种面积大,种出来的粮食纯度就有了保证,省里、市里、县里的农技部门,都愿意把我的承包地,作为新技术推广的示范基地,对我提供跟踪服务,回购我的种子。我种植的优质专用麦“8901”、“9409”,被藁城市农科所,当作种子收购。耕种面积大了,机械生产的效率也就提高了。我承包的土地,每亩每年可节约投入50元左右,而且产量还比当地平均亩产高。

我还瞄准了养殖业。现在我的饲养场,鸡存栏3000多只,猪存栏2000多头,每年能消化玉米150万公斤,不但消化了自己所生产的30万公斤玉米,还拉动了附近乡亲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同时,我还利用禽畜粪便培肥地力,取之于田,还之于田,形成了种田养殖、粪便肥田的良性循环。

通过实践,我深深体会到,种庄稼也能致富。

几年来,在我的带动下,大家的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在我们乡,承包耕地和荒滩50亩以上的种粮户,共有80多户,我们村就占了70户,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村。

今年中央1号文件下发,鼓励农民多种粮食,从各方面支持我们农民,这让我更有信心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