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校园墙上挂什么

2004-03-2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新学期开始,北京市一些中小学为了加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误导学生在遇到危险时做出无谓牺牲,把赖宁的画像从校园墙上摘了下来。此举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讨论和争议。“该不该摘画像?”“还要不要学赖宁?”成为争论的焦点。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宝祥对这种作法表示理解。他说,摘掉赖宁

画像肯定是经过学校方面认真考虑的,有他们的依据和理由。未成年人尚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过分地宣传那种所谓的“英雄行为”(救火献身行为),是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相矛盾的。以往,在一些地方,宣传赖宁有不慎重之处,出现过多起孩子为了向英雄少年学习而在救火等事件中受伤或献身的惨剧。对未成年人进行见义勇为等精神的宣传教育,一定要把握分寸。如果让孩子不分情况、不顾生命地冲上前去 勇为 ,就是对孩子生命的不负责任。

海淀区万泉河中学教务处李老师则认为,赖宁精神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永远值得青少年学习和追求。赖宁的画像不应该被摘下来。在集体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任何人都应该有所作为。不能仅仅出于防止出现人身伤害事故的考虑,就放弃了这种精神。李老师也提到,见义勇为要有智慧。他常教育学生,并不见得献出生命才是英雄,见义勇为也要讲究技巧。

海淀区教委小学教育科闫科长也认为,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应该继续弘扬,相关的道德教育还要引向深入。对于小学生,应当教育他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懂得自护,懂得在自身力量不够时寻求帮助。但不能因此否定赖宁或放弃见义勇为精神。闫科长还告诉记者,教育部门从未作出摘去赖宁画像的指示,这种做法只是一些学校的个别行为。

不提倡上山救火不等于否定赖宁

“1989年,共青团中央和国家教委号召全国各族少先队员向赖宁学习,是学习他胸怀大志,从小做起;学习他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学习他积极进取,全面发展;学习他热爱祖国,临危不惧。当时在报道赖宁的时候,就明确提出了不提倡少年儿童上山救火。”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强调。孙云晓是当时报道赖宁的第一人,报告文学《英雄少年赖宁》和小说《赖宁的世界》的作者。

孙云晓说,赖宁是一个胸怀大志、刻苦磨练、全面发展的典型,不应当简单地否定。赖宁体现出的一种民族精神,永远值得青少年学习。

孙云晓说,不提倡少年儿童上山救火,是一种人文关怀,一种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我们应当教育孩子保护自己、珍惜生命。赖宁为了保护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献出宝贵的生命也心甘情愿。这是一种崇高而伟大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富有希望的象征。恰恰因为这一点,我们更应当精心地保护他这样的孩子们,使他们的精神与身体一道成长起来,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但孙云晓强调,见义勇为是人类的精神火炬,要从小培养,绝不能放弃。如果放弃了见义勇为的精神,将是教育的倒退。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正确地见义勇为。我们应当引导他们热情而不是冷漠,引导他们见义智为而不是轻率盲动。我们应教育孩子,当集体利益受到损害或他人需要帮助时,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不能以一种“与我无关”的心态漠然走开。

见义勇为精神和自护教育并不矛盾

一位多年从事德育工作的小学老师曾遇到过这么一个难题。去年北京市第122中学三名初中生在寒冬中救了一个落水儿童。后来在表彰宣传此事的时候,教育部门明确提出,中小学生要特别注意自我保护,不提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外“舍己”救人。一方面要提倡见义勇为的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教育孩子避开危险、自我保护,这位老师觉得处理这两者关系时,尺度不好把握。实际上,这个问题和如何向赖宁学习是一样的。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檀传宝教授对此作出了解答。檀教授指出,价值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实现是两个问题,不能混在一起。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孩子正确看待自己和集体、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当集体或他人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而不是袖手旁观、坐视不管。见义勇为的精神不应该放弃。这是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

另一方面,一个有着良好道德愿望的人,在实施道德行为的时候,也要注意策略。对于一些策略不好的行为,我们是不鼓励的。比如,我们不鼓励孩子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前去救火。《未成年人保护法》也不允许我们让这样的事情发生。至于怎样见义勇为,这是一个价值判断的实现的问题,是德育的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我们可以研究见义勇为的策略,教孩子一些实用的见义勇为的方式、方法,让孩子们在见义勇为时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要不要学赖宁?我们号召学习赖宁,学的是他的行为抉择、利益取舍。赖宁的价值观,我们永远认为是对的。要不要学赖宁,不言而喻。

怎么学赖宁?我们应该告诉孩子,赖宁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们要采取更好的办法,比赖宁做的更棒。

见义勇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重要阵地。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文科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赵昕曾担任小学《思想品德》教材的责任编辑,也参与了新的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的编写工作。

赵主任介绍,新旧德育教材在教育理念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原来的教材主要是讲道理,是告诉孩子怎么做,要求孩子怎样做。这样的教学可能出现一种效果:学生在课堂上说的头头是道,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实际情况时,却不知所措,或做的和在课堂上说的完全不一致。新的教材则是给学生范例,注重让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看看可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最后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不是唯一的,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多样的。

赵主任谈到,现在有些人(不光是孩子),缺乏起码的帮助他人的意识。经常有报道,歹徒横行霸道、为所欲为时,没有人敢于挺身而出,大部分人都视而不见、冷漠旁观。这是对孩子有影响的。见义勇为的教育是回避不了的。我们应该教育孩子,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机警地按他们的方式去帮助别人。根据情况的不同,可以报警,可以呼救,可以向其他部门求助……见义勇为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绝不能让孩子形成事不关己、漠视他人的意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