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于偏才学生被破格录取的思考

2004-03-2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2002年,崔利静成为浙江省第一个被破格录取的大学生;2003年,郭黎霞又被破格录取,破格的理由都是因为出版了长篇小说,而她们又都是该省德清一中的学生。最近,该校高三一女生的诗集又在酝酿出版中,她会否成为2004年凭作品进入大学的考生?不久前,记者来到该校采访。

凭一本书能否

上大学——关于教育公平问题

崔利静的班主任、语文教师夏钰明拿来一叠报纸复印件。《湖州晚报》连续3个头版头条,一式的通栏大标题:《德清一中又现“偏才”少女》、《出本书就能上大学?》、《郭黎霞该不该破格录取?》……争议,从媒体的报道中得到集中反映。“凭一本书能否进大学,这是争议的焦点。”夏钰明说。

“高考的公正掩盖着另一个不公正,那就是,有着特殊才能的偏才难以脱颖而出。”陪同记者采访的浙江省总督学鲁林岳持这样的观点。

鲁林岳说,日本已获得13个诺贝尔奖,而我国不但与诺贝尔奖无缘,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连续4年空缺;在2002年度世界十大科技成果中,前十项成果中只有一项是有中国人参与的项目,而在2002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成果中,只有一项是由中国人自己发明的原创性成果。

什么样的才算特殊呢?有人认为,写小说只是一种技能,离特殊才能远矣。因为写作好就可以进大学,大学不就成了作家专科学校了。作家不一定来自大学,李白充其量是个秀才,陈忠实没上过大学。写过小说不能成为进大学的资本。

“大学就是培养偏才、专才的地方。”鲁林岳说。“今年的自主招生就是对培养偏才的肯定。”偏才不仅仅是偏才,或许就是天才。德清一中高三学生陈帅说,崔、郭凭一本书进入大学,这是制度的进步,破格是对不完善的高考制度的修补。

鱼和熊掌——关于高考和兴趣的关系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的最大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哪个原创性成果是在被剥夺兴趣后完成的?

中学时代,在兴趣强烈、特长显露时,教师该怎么办?是掐灭嫩苗,还是给嫩苗浇水培土?可悲的是,在高考的压力下,掐灭嫩苗的现象不断重复。当学生灵感勃发时,是强迫其去学习,还是允许其写作?在得知崔已开始写作时,班主任夏老师没有制止她,而是鼓励她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作品。

对此,德清县教育局局长姬慧有同感。他说,当学生灵感勃发时,你压制她,她就能把功课学好?郭高一第一学期考试全年级第二名。可是创作的欲望不可遏止,她向语文老师刘琛哲讨教。兴趣与高考分数就如鱼和熊掌,什么更重要?兴趣!“把写书对学习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争取在国庆期间完成。”刘说。几乎是喷涌而出,郭15天完成13万字,这就是《蝴蝶来过这世界》。

刘老师若严厉制止,《蝴蝶》便会“飞”走,郭也成不了偏才。但创作使郭的成绩急剧下降,有几门还不及格。刘找她谈心,让她放下包袱,争取下次考好。

一中校长亓建胜说,每个学生都隐藏着未知的潜能,教师的职责就是发现、培养、挖掘他们的兴趣和潜能,让每个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张扬。

让偏才都能成材——关于学习效率问题

有专家认为,普通学生只要花50%的时间和精力就能掌握一门课程的95%,另外的50%时间却花在这5%上。这就是学习的效率问题。

作为偏才,崔、郭的数理化成绩都很差。对偏才来说,毫无兴趣的科目学起来效率就很差,能否少学或不学?

亓建胜说,应作家出版社之约,该校“朝花”文学社社员的一本25万字作品集《苕水清影》,已在今年2月出版。今年考上中山大学法学系的文学社社员王锶的诗集也将出版。“但是,”他说,“我也不敢百分之百搞素质教育,毕竟高考的压力太大,全国都在搞应试教育,社会上、家长对高考的期望太高,我能不管不顾?”

偏才和专才,正因为“偏”和“专”,往往高考总成绩并不理想。虽然今年一些高校开始按照名额的5%尝试自主招生,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自主招生政策,在实际操作中还是陷进分数和证书的怪圈,因为总体成绩无法冒尖,一些专才或偏才还是无法进入自主招生高校的视线。

姬慧说,我不希望学生一个个都成为偏才,但我要让偏才都能成材。学生的特长要加以保护,偏才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实,争议已经没有必要,自主招生实际上已经对高考面前人人平等作出新解,那些有着特殊才能的偏才专才很可能是天才,中国的教育不能作扼杀天才的事,中国需要大师,因此,中国的教育更需要“不拘一格选人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