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2004-03-3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努力奋斗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发布和实施,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一件大事。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进一步牢固确立“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而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旗帜和灵魂,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旗帜和灵魂,这面旗帜不能丢、不能降、不能倒、不能改变颜色。丢掉了马克思主义,党和国家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无数前辈流血牺牲打下的社会主义江山就会被断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应该清醒地树立忧患意识和阵地意识。

当前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紧迫性。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原本并不存在争议的问题,现在在一部分人心中似乎并不明确,在学术界以及其他思想理论阵地,公开反对或不赞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有之;任意修改、随意解说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搞得面目全非的亦有之。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经典作家的某些言论和某些观点不可能超越时空永远适用,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和方法,没有过时。例如,为劳动大众谋利益的立场和宗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理想等基本观点,都没有过时。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要反对两种迷信、两种教条主义。一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不懂得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应当根据新的实践进行创新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与时俱进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革命理论。持这种教条主义态度的人,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词句视同宗教的信条,而不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对理论创新和社会变革常常抱有消极和抵触的态度,与人民大众渐行渐远。另一种教条主义是迷信西方发达国家反映资产阶级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并奉作教条。这种倾向在意识形态领域以及经济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力不可小视。当今世界是开放的时代,各种文明成果相互借鉴,有利于人类的共同进步,我们党主张学习一切有利于中国发展进步的经验和知识。我们自觉地打破封闭,但这决不意味着要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如果任凭西方的理论替代马克思主义或把马克思主义边缘化,最终结果,就是引导中国脱离正确道路,使我们的民族沦为西方的附庸。

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态度,一是要坚持,二是要发展,做到坚持和发展的辩证统一。坚持是发展的前提,对马克思主义没有坚定的的信仰,就根本谈不上发展。反之,不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也守不住马克思主义阵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真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它必然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必须随着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的变动,根据新的实践经验,不断地提升我们的认识,扩展我们的视野,进行理论创新,以新鲜的经验和成果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虞云耀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必将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看,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而且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实践必然产生伟大的理论;反过来,伟大的理论,先进的、科学的理论,必然引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推动时代前进。马克思有句名言:“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当今中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必然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映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精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新的社会实践为基础,以时代发展的要求为根据,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使命,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基本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繁荣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强大理论武器。江泽民同志强调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对哲学社会科学要做到“五个高度重视”;强调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强调要把是否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哲学社会科学性质、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强调要努力繁荣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社会科学。这些观点都贯穿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入研究回答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离不开理论创新,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伟大的事业离不开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

中宣部副部长雒树刚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全党要注意思想理论工作,有计划地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评论家,把理论工作搞起来。他还针对轻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现象,提出要重理不轻文。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他还指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问题进一步突出出来。近几年,我们党不断地强调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江泽民同志2001年8月7日在北戴河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2002年4月28日在人民大学强调对哲学社会科学要做到“五个高度重视”,2002年7月16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有“两个不可替代的作用”。胡锦涛同志也强调,自然科学同哲学社会科学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全局性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就没有巩固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没有强大的理论创新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都凝聚着哲学社会科学的贡献。今天,我们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向深入,增强理论创新的能力,必须以繁荣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理论支撑。二是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就不可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需要回答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这离不开繁荣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迫切需要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也离不开繁荣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三是没有繁荣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就没有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主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凝聚着强大的民族精神。它的繁荣发展,必然是一个塑造民族品格,锤炼民族意志,坚定民族志向的过程。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是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力量的重要体现和标志。”四是没有繁荣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就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思想境界的升华,需要人文素养的支撑。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掌握必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是十分重要的。”

《意见》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意义的深刻认识。标志着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标志着我们党形成了新形势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体性思路,标志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繁荣

教育部部长周济

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肩负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责任重大,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抓住机遇,采取有力措施,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全面繁荣和快速发展。

首先,要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重大任务,作为高等学校育人为本的一项重大使命,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其次,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高等学校要自觉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方向,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坚决抵制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为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发挥“思想库”的作用,在解决实际问题和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推动理论和学科的发展。第三,要进一步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共同繁荣和协调发展。一是在学科建设方面,要切实地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以理论创新为主导,深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鼓励对策研究,积极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二是在队伍建设方面,要切实地把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和学术带头人培养工作;三是在基地建设方面,教育部将结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进行国家人文社科创新平台建设,组织重大课题攻关,积极培育学术精品和名刊,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综合创新能力和国际学术竞争力,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科工作

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金冲及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第一条说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这些话说的是指导思想问题,是能不能保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方向正确的问题。读这段话,很容易联想起大家很熟悉的毛泽东同志一句名言:“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毛泽东思想也好,邓小平理论也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好,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意见》又写道:“掌握必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人们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是十分重要的。这里突出了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这个问题确实十分重要,是每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毛泽东同志在1939年初说过:“我的工具不够,今年还只能作工具的研究,即研究哲学、经济学、列宁主义,而以哲学为主。”毛泽东同志尚且如此,我们自然更得如此。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自它创立以来,世界发生的变化实在太快了,新情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发展。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紧紧围绕现阶段全党全国工作大局,这就必须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哪一方面都不能偏废。

发扬求真务实精神

国防大学副校长许志功

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强调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贯彻落实好中央精神,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将对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从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落实好文件精神,以实际行动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贯彻落实好中央精神,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创新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强大动力。只有发扬创新精神,努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才能有效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必须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既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既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既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又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一句话,必须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对科学研究来说,求真务实是其本身内在的含义。科学研究是一项揭示本质、把握规律、创新知识的活动,是一个探求真理的过程。它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来认识现实世界,而不要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必须从事实本身的联系来把握事实,而不要把幻想的联系强加给现实。事物的本质、规律不是暴露于表面的,而是内含在复杂的现象之中的,因而只有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经过大量的调查并将调查得来的材料经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透过偶然把握必然,使认识到达真理的彼岸。真理性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即使是真理性的认识也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这里,没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是根本不行的。求真务实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概括,既是一种精神、一种作风,也是一种品质、一种责任,是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一项根本要求。在新世纪,面对新的历史任务,我们广大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社科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先达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伟大工程中,肩负着特殊使命。可以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就是我们的存在方式,就是我们的生命活动。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科学研究属于科学活动,它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既然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它就负有社会使命。因为任何社会分工,都只有社会需要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根据。我们容易把我们自己从事的专业,仅仅看成是个人的,如常常说,这是我的专业,这是我的著作,这是我的文章。总而言之,我做的一切只与我有关。这是脑力劳动个体方式产生的一种“自我膨胀”的思维错觉。当然,科学研究是以个体方式从事的社会性工作,即使当今科学研究产业化、集团化,但头脑仍然是个人的、思考仍然是个人的思考。但我们所做的一切,个人的专业是社会性分工的一个领域、个人的著作和文章是整个社会精神生产的一部分,它是写给别人看的,并用这种方式影响社会。一个半世纪多以前,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家手稿》中就说过,“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是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直接交往的活动时,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所以,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任何一个专业,既是个人的专业又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

既然是社会的分工,就有一个社会责任问题。学术研究中当然需要认真贯彻“双百”方针,需要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但是,自由和责任是不可分的。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同样有我们的使命,有我们的社会责任。这就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服务。我们站在讲堂上、我们写文章、著书立说,一定不要忘记自己的使命。要有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使命感。这是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真正学术良知。信口开河、谬种流传、误导读者、误导学生,这是有悖学者使命的。我们承认,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困难还是不少的。与科学技术工作者相比,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待遇较低,而在哲学社会科学内部,传统的文史哲即所谓人文科学与财经政法学科相比,与管理学科相比又更为冷落。学生毕业分配的遭遇同样如此。这对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很不利的。市场经济利益趋动和就业导向的作用一时是很难解决的。因此,在我看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不是不要考虑市场需求盲目扩大招生或不管条件如何过多地设立人文学院,而是要走内涵式的繁荣发展道路,通过教改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教学水平,编出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就的新教材,真正有利于培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培养一批理论联系实际,功底扎实,勇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和青年理论骨干,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咨政育人,提高全民人文素质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中央党校教授赵曜

我们党一向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颁发,再一次表明了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

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但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一句空话,要做许多工作才能实现。第一,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建设。这就是说,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各个学科建设。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社会科学所有学科的理论基础。离开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第二,必须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但在“双百”方针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双百”方针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二为”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否则就失去了灵魂和正确方向。第三,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领域阵地。意识形态领域不是真空的,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反马克思主义必然会去占领。当前,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里,还存在着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思潮。我们决不能使那些反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明目张胆地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有可乘之机,让他们占领理论、宣传和舆论阵地。第四,必须改善理论工作和出版工作。无论是理论宣传工作还是出版工作,重要的是质而不是量。要多发表一些经过深入研究,有思想,有见解,能给人启发的精品,以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效益。第五,必须搞好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多学科的学科体系,有的学科通过拨乱反正,对原有学科体系,破的较多,立起来的较少,学者们的认识又很不一致,这种状况不利于发挥学科建设的指导作用,需要改进。

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林甘泉

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极大鼓舞了广大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更加激发了社科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与时代和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还有许多不适应。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的战略地位还没有受到普遍重视”。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身来说,相当一部分人对哲学社会科学担负的使命认识不足,对立足当代着重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的方针认识不足,有的人甚至把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需要大力倡导的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对立起来,希望把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拉回到与现实生活隔绝的书斋中去。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活丰富的经验未能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中得到充分反映和理论提升,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潮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现象也未能受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充分关注。哲学社会科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发挥应有作用的状况是到了应该切实改变的时候了。我们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的各种理论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