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论集萃

2004-04-0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明清时期江南的教育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在近代以前的传统社会中,教育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何种影响?学术界一直颇有争议。 李伯重在《八股之外:明清江南的教育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刊于《清史研究》2004年第1期

)一文中,通过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精英教育及大众教育的内容和教育对经济的影响的分析,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看法。文章指出,科举教育并不是明清教育的全部,明清江南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对于江南经济的成长及经济成长模式的形成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竟陵派与晚明时代

商传在《竟陵派与晚明时代》(刊于《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晚明时代出现的著名文学流派竟陵派集中体现了晚明的时代特征。竟陵派选评的唐代及唐以前的诗歌由于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成为流行一时的文学普及读物,其所倡导的以“幽深孤峭”而体现的“灵性”则是晚明崇尚个性化的时代特征的反映,以至其“学殖不深”的缺点也与晚明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相关。清初士人对竟陵派的批评,系出于对明亡的总结,是对晚明时代的批评,而非单纯的文学批评。

清末废科举的文化效应

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延续上千年的科举制度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杨齐福在《清末废科举的文化效应》(刊于《中州学刊》2004年第2期)一文中对清政府废除科举产生的多重文化效应作了探讨。文章指出,清末废科举,既打破了儒学千余年的独尊地位,又开启了中国社会摆脱传统与否定传统文化的先河;既瓦解了绅士阶层,又使知识分子日渐边缘化;既推动了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又导致教育某种程度的贵族化;既促进了近代学术研究的转型与发展,又产生了专营“术”而忽视“学”的后果。

从秋瑾案看民间舆论与官府作为的互动

李细珠在《清末民间舆论与官府作为之互动关系》(刊于《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2期)一文中,以浙江巡抚张曾?处理秋瑾案为例,探讨了清末民间舆论与官府作为的互动关系。文章指出,在清廷预备立宪的形势下,张曾?将尚未举事的革命党人秋瑾“就地正法”,引起江浙舆论界一片哗然。民间舆论坚持以宪政精神做思想武器,抨击浙江官府处理秋瑾案的种种作为,使其穷于应付。此举表明预备立宪时期渐趋发达的民间舆论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政府宪政改革的步伐。从这一事件还可看到,《时报》、《申报》等上海媒体表达的民间舆论主要是反映江浙立宪派的声音。这一事件还表明了立宪派与清政府之间早在预备立宪之初就呈貌合神离之象,立宪派在武昌起义后之所以能迅速与革命派合作也可从这里找出蛛丝马迹。

周恩来与中国核外交战略的形成

潘敬国、张颖在《周恩来与中国核外交战略的形成》(刊于《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利用外援发展核武器”到“独立自主、优先发展”,中共中央确立了优先发展核武器的正确战略。在这一过程中,周恩来始终处于决策和执行的核心地位,他的高瞻远瞩和极力坚持对中国核战略的形成和核武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保证中国核战略的有效实施,周恩来亲自主持、倡导并执行了中国的核外交,他所提出的中国核外交战略是中国核战略的重要内容。

苏联败亡的对外战略因素

李向前在《如何应对外部压力并作出反应――对苏共垮台教训的一种思考》(刊于《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如何认识外部压力并作出正确反应是一个国家确定自己对外战略的基点,而苏联20世纪后半叶大约30年中对国际冷战条件下的世界格局的反应和战略选择则出现明显失误,具体表现为对外战略的“左”倾倾向、实力扩张原则以及不正确的国家安全观等,对外战略的失误是苏联最后走向败亡的重要因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