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004-04-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先达 我有话说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既高屋建瓴又具有可操作性,是新时期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要大力发展自然科学和技术。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不发展自然科学、不进行技术创新

,就不可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历史证明,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大与它们自然科学与技术的高度发展是不可分的。历史同样证明,只有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如果哲学社会科学对经济发展和自然科学技术应用中出现的负效应不能给予科学的解释、提出解决矛盾的可行方案,人类并不会真正得到幸福。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对立即所谓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对立的现实告诉我们,必须防止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甚至对立所带来的危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世界历史潮流和我国的现实,多次强调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其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质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应该承认,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时代和我们正在从事的伟大实践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党中央把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的决策是高瞻远瞩,具有战略性的。

在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和无可替代的作用取决于它的指导思想和学科本身的科学水平。我们并不是抽象地认为任何性质的哲学社会科学都同样重要。我们繁荣发展的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问题上,不能搞多元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是不是会妨碍“双百”方针的贯彻,阻碍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呢?不会。因为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并不反对不同的学术观点、不同的学术流派的存在和争论。学术争论有利于推动学术观点的创新、学科体系的创新和科学方法的创新。

我们之所以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属于上层建筑,它应该为社会主义服务,任何背离这一方向的所谓繁荣和发展都是不利于甚至是破坏社会主义的。因此,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主义的积极作用,才能保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当前,从国际国内的情况来看,与自然科学和技术革命相比,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与自然科学所达到的科学性和规律性的认识相比,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化进程仍须下大力气,仍须进行理论创新和艰苦的研究。而要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进学术观点创新、体系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态度,必须坚持求真务实。

毫无疑问,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不同的学科有自己的一些特殊的方法,包括一些实证方法。具体方法是多样的,但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只能是一元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的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的学者的具体学术观点可以是不同的,但是非对错应该由长期的多次反复的实践来检验。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我们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种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目前,广大理论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要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对理论和实践中提出的若干重大课题进行研究。我们党提出的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就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举措。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中最困难的是区分哪些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理,哪些是后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错误理解和不适当的附加,哪些是过时的个别论断。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必须立足于实践,而不是凭主观想象说哪些要坚持,哪些已经过时。例如,这二十多年来,我们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新观念,从所有制到分配,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都是现实碰到难题以后才发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有论断的时代局限性。问题的研究应该以现有的实践经验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既要熟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又要熟悉当代现实,并且以创造性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自觉地把思想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在理论联系实际中进行研究。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一个关键问题是要培养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尤其是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当年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培养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认为这样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并加速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角度看,同样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培养一批青年理论骨干。

要培养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首要一条是敢于作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敢于作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句话是一位美国教授在苏东剧变以后,有感于一些先前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的忏悔而说的。我相信,通过贯彻落实《意见》,通过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我们一定能培养出一批坚定的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