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部省共建千秋业 百年名校铸辉煌

2004-04-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赵力 文华 我有话说

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这是西安交大人付出太多的艰辛,渴望收获的季节。

在奋斗的进程中,我们盘点创业的艰辛,回味丰收的甘洌,憧憬着明天的希望。

在中国西部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是西安交大人迎着新世纪曙光再铸辉煌的历史使命,是牢记周恩来总理的嘱托

,以“创业、创新、创造”为核心内容的“西迁精神”的生动实践。经过国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建设,百年名校焕发出勃勃生机。今天的西安交通大学,汇聚着一大批拔尖人才,活跃着一群群优秀创新团队,积聚起冲击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无穷能量,以坚定的步伐不断前进,为祖国现代化事业谱写新的篇章。

理念:激情碰撞看飞跃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推进全校各项事业的新发展,将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水平大学。

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的西安交通大学,曾经因为她的辉煌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那些充满着奋斗和梦想的岁月是交大人为之自豪和骄傲的历史。1999年9月,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签定协议,决定重点共建西安交通大学,使其向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迈进。国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不仅仅给高等学校建设增添了资源,更重要的是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开拓了视野,为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机遇。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语重心长的告诉西安交大人:“教育部从来都是把西安交大作为极其重要的大学来看待。中央和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西安交大的建设。”教育部部长周济来校也强调指出:“西安交通大学具有独特的优势,我们要抓住这个优势,形成西安交通大学的特色,要立足于西部,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多次来校关心和指导进行的“行动计划”建设中的西安交大,对西安交大的改革与发展寄予厚望。将西安交通大学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是党和国家的重托,是西安交大全体师生员工为之献身的宏伟目标。

在教育部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学校以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群策群力、积极主动地探索着有西安交大特色的发展思路,确定了“行动计划”总体建设目标:将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使其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成为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基地,成为国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成为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进步文明成果交流的重要桥梁。

根据建设的总目标和发展战略,西安交通大学确立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推进全校各项事业的新发展”的基本方针。从五个大方面实施“行动计划”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条件改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基础设施改造与建设等。

建设实践表明,明确的建设目标和清晰的建设思路为西安交大指明了发展的方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西安交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定的基石,一场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建设行动在这个以“西迁精神”为文化内涵的校园里燃烧出熊熊烈焰。

学科:跨越发展势如虹

随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建设的推进,西安交通大学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20个,重点学科数全国排名第七。实现了理学、医学重点学科零的突破,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名列第一。法医学成为我国唯一的法医学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由9个增长到17个。法学和哲学两个学科门类实现了博士点零的突破;化工学科实现博士点零的突破;数学学科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没有一流学科的大学不能称之为一流水平的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借助“行动计划”的推动,通过“优化结构、突出重点、注重创新、创优扶新”,设立了包括重大、重点、重大专项、学科平台等在内的近百个学科建设项目。同时在已有优势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三个方面实现扇形辐射,真正做到学科建设的闪光点从重大项目中产生。在学科布局上逐渐显示出理、工、医、经、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西安交通大学在建设中支持原有的11个国家重点学科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和地位,并努力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效果是显著的:热能工程学科在林宗虎院士的带领下,以“高效低污染能源转换与利用中的理论与技术问题”重大项目为龙头,开创学科新方向,发挥学科优势,使学科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国家重点学科申报评审中得分率达100%;汪应洛院士领军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通过“面向21世纪组织管理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和“中国转型时期企业管理创新新理论与实证研究”两个重点项目建设,在研究实力和水平上得到明显提高,他们的研究成果得到学术界同行极大的关注。

在学科建设中,学校通过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使西安交通大学过去的传统优势学科更进一步焕发出新的活力,促进了相关学科协同发展。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在谢友柏院士的带领下,经过“网络环境支持下的产品创新全过程资源集成研究”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和带动了工业工程、系统工程、工业设计和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的发展;卢秉恒教授带领下的机械制造学科,以快速响应制造为核心,在大型模具的快速制造、生物制造和节水农业等应用领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于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计算数学学科突出学科特色建设,在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数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方向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全国第二的成绩进入了重点学科行列。

2000年4月,原西安医科大学和原陕西财经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合并。学校把握学科发展的脉络,抓住学科交叉的契机,利用综合性建设项目支持和培植了一批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电信学院侯洵院士牵头的“海量信息存储技术”重大项目,组织了电子科学、电气绝缘、控制科学、通信工程等学科的专家教授参与建设,一些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和先进水平;长江学者管晓宏教授牵头的“大规模网络型基础设施的系统安全与优化”重点项目,在基于规则的智能入侵检测方法、基于统计推理的入侵检测方法、主动安全防卫方法和信息融合技术在网络入侵检测中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医学院法医学科将人类遗传标记及DNA分析技术引入学科技术,为我国法医学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新建了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教育部示范性软件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和航空航天学院,调整充实了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整合了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为凝炼学科方向、组建学术团队、提高学科竞争力构筑了桥梁。

在“行动计划”建设中,西安交通大学坚持创新导向,投入3000万元设立重点科研项目培植基金,资助一大批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开展科技创新,争取国家与地方的各类重大科研项目。目前,在培植的200余个项目中涉及工学、理学、医学、法学、哲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实践表明,设立重点科研培植基金,实行分批立项、重点扶植、滚动发展、择优支持的办法,对于拓展学科方向、增强科研实力、产生新的研究方向、提高投资效益、实现重点突破和培养学科带头人,是一条成功经验。

搭建高水平学科平台对于不断提升和保障学科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此西安交通大学依托国家、省部级研究基地和重点学科,构建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平台,为学科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郑南宁院士牵头建设面向全校开放的“SOC学科平台与技术环境”项目,为信息领域研究、发展系统集成技术和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条件,在此平台上研制出我国第一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视频处理芯片;面向全校服务的“高性能计算环境建设”学科公共平台,在硬件资源上连接了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为各学科提供国内一流水平的科学工程计算平台。机械制造类学科平台、能源动力类学科平台、工程热物理学科平台、土木工程学科平台、生命科学学科平台、医学学科平台、理学学科平台、人文社会学科平台等30余个平台建设项目,都有力支撑了学科建设,并带动和辐射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经过国家重点建设,西安交通大学已拥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32个,学科平台30余个。在学科建设上实现了从理工科大学到综合性大学的跨越式发展,为进一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促进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研:创新喜获果满园

“行动计划”建设以来,西安交通大学承担了一大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973”计划项目,科研经费增长了349.9%;连续三年进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高校面上项目排名前10位;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16项;研究论文数名列全国高校前茅;交大产业集团已经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校办科技企业集团……

“行动计划”建设以来,本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西安交通大学以学科建设重大项目为核心,将项目建设、基地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相结合,促进科技工作上水平、增效益。带来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研制出我国第一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视频处理芯片;碳纳米管微型传感器研究取得成功;全国首辆超低排放、使用完全清洁能源的“二甲醚汽车”,其排放标准达到欧洲Ⅲ标准;由吴裕远教授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新型冷凝蒸发器,将国外同类产品的设计指数提高了50%,在目前国际同类产品中传热温差最低,获得200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医学学科器官移植技术和脑血管手术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和管理学院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为创新研究群体。2003年,西安交通大学在科研上更是捷报频传:屈梁生院士负责完成的“柔性转子全频谱现场动平衡技术及其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刘志刚教授等人完成的“环保节能型混合制冷剂的研究及其在冰箱中的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徐健学教授作为第四获奖人参与研究的“复杂非线性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应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机械学院博士研究生赵惠英作为第三获奖人参与完成的“Sphere200超精密球面镜加工机床”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以长江学者郭烈锦教授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973”计划项目“利用太阳能规模制氢的基础研究”,为解决常规能源短缺等问题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据统计,“行动计划”建设以来,西安交通大学承担了国家一大批“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973”计划项目以及各行业内有重大影响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从1998年的8579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38,601.95万元,增长了349.9%。共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16项,其中,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51项。获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3年,西安交通大学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资助项目110项,面上基金项目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8位,连续三年进入全国高校前10位。近年来,学校与美、英、加、法、德、日、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的企业、研究机构和著名大学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在国内,西安交大立足服务陕西,积极开展与云南、辽宁、山东、宁夏和新疆等地的“省校合作”,并且有一大批项目在上述地区立项,为当地经济发展及研发队伍的提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西安交通大学在积极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同时,十分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工作。1999年西安交通大学成立“技术成果转移中心”,并于2001年被国家经贸委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到2001年底,以技术入股参与设立的高新技术企业总计28家,获得科技股原价约5000万元。西安交通大学产业集团已经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校办科技企业集团,西安交大博通资讯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西北高校首发高科技上市公司,这标志着具有教育大省的陕西省首次拥有了真正的高校高科技上市公司,也是一次知识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完美结合。不断发展的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累计完成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基础设施投资5亿元,项目投资22亿元,入驻和在孵化企业74家,成为陕西省和西安市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西部地区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服务,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新亮点。

育人:名师倾力铸栋梁

加强人才培养,实施“名师计划”,3位教授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人数居全国高校第3位;5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重点建设了17个基础课程教学实验中心,重建、组建了25个院级专业基础实验平台;国家“十五”规划教材评审位居全国高校第四;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4篇,名列全国高校第四;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获全国最高评价;连续两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位居全国第一,研究生一次就业率多年保持100%……

西安交通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和优良传统,奠定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通过“行动计划”建设,学校设立了80余项教学改革专项,大力支持课程体系改革、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等。根据学科布局和发展需要,先后新增18个新专业。其中,软件学院利用科技部重大项目“缩小数字鸿沟――西部行动”全面促进产、学、研结合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建立,实现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软件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西安交通大学还采取了“教授上本科生讲台”、“青年教师授课竞赛”“教师资格认证”、“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等有力措施,积极探索“综合基础、实践研究、创新能力”三段式人才教育与培养的新模式。成立了由一批治学严谨、学术水平高的专家教授组成的“本科教学质量督导组”,保障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西安交大还建立了“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基础课程建设专家委员会”以及“核心课程遴选专家工作小组”,严把教学质量关,促进了全校关心和重视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

在“行动计划”建设中,西安交通大学立项支持了130余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研制,新出版教材206种,有33.5部教材入选国家“十五”规划优秀教材,位居全国高校第4。2003年,西安交通大学的马知恩、陶文铨、冯博琴3位教授获首届百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奖人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三位;5门课程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获奖课程门数名列全国高校第四。

结合学校教学改革的思路,西安交通大学重点建设了17个校级基础课程教学实验中心;重建、组建了25个院级专业基础实验平台,增加了具有独立创新性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学生科技活动基地在全国高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创了走专业化、阵地化、课内课外共建的先例。实行“课外8学分”制度,加强学生课外的社会实践与科技训练,学校面向全校本科生开放部分实验室。从基础课程到专业实验室,从具有开放性的多学科综合实验室到学生科技社团,全方位高水平的学习环境正在逐步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2001年,本科生刁佳杰发表在美国《应用物理杂志》上的论文《金纳米球腔光散射特性的研究》获得全国第七届挑战杯特等奖,在美国青少年物理年会上宣读了论文,该论文被SCI检索;2003年,西安交通大学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在第八届“挑战杯”赛中,获得总分第三名,创历史最好成绩;会计学院学生滕晓璐获ACCA1.3全球统考单科成绩全球第一的好成绩。西安交通大学结合所承担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学校的学生社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由60多个增加到100多个,拥有一批在全国高校中具有特色的精品社团,参加社团各种活动的学生超过2万人,学生社团在全国高校中已经形成了鲜明特色。

为了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消除后顾之忧,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努力进取,西安交通大学采取了多种助学方式,资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2003年,西安交通大学特别设立了“春雨奖学金”,每年资助1000名优秀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此举在学生中乃至社会上引起积极反响。

通过“行动计划”的实施,西安交通大学加强了公共服务体系和信息资源建设。设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可同时容纳万名学生上课,周学时达到40学时以上。教学用计算机达到31074台;图书馆的图书册数由1998年的189.79万册增加到现在的345.82万册。所购置的“SCI、IEEE”等文献检索数据库的使用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三;学校设立了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与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完成了校园网网络教育平台,开通了网络教育热线,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并开展了校际之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共享等示范应用。网上浏览量约占中国教育科研网西北网总流量的90%以上。“行动计划”建设为培养出一批适应面宽、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强的拔尖人才创造了硬件条件和环境。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西安交通大学建立了以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框架,改善了研究生教学条件和环境。重点建设了8个研究生公共课程实验室,提升了其实验水平。集中投资1000万元作为拔尖人才基金,强化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培养。推出了包括弹性学制、完全学分制、博士学位论文基金制等八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举措,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还参与了全国首批研究生创新工程建设项目,在国务院学位办设立的首批项目“研究生电气技术创新实验室”已建成使用,受到教育部专家组的高度评价。西安交通大学获得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达到10篇。仅2003年,西安交通大学就有4篇优秀博士论文入选,名列全国高校第四。西安交通大学坚持抓好工程硕士培养,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增设了MBA、MPA、MPH、EMBA等专业学位和众多工程硕士培养领域,完善质量控制措施,使工程硕士教育特色突出。在国家首次举行的11所院校工程硕士评估中,西安交大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获全国最高评价。

着眼于研究生教育和国际接轨,西安交通大学聘请一批国际著名教授来校讲学和短期工作;通过设立相关研究中心、开展学生交流等形式,与国外知名大学进行实质性合作办学。

依托“行动计划”建设,西安交通大学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日益发挥突出的作用。在西安交大学生的心目中,大学时光成为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以育人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本科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全国领先,研究生一次就业率多年保持100%。

队伍:梧桐引来凤展翅

西安交通大学不断加大队伍建设投入;2003年,新增院士2人,在校院士总数达到13人;“长江学者”8人;实行校内“腾飞人才计划”,推出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知名学者;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学院院长;吸引留学人员来校工作;与国际化接轨,推进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管理体系……

“大学者,非大楼也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教师是育人的主体,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必须拥有世界一流的人才。当年,跟随交通大学西迁的老教师们带来的不仅是深深的学识,更带来了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实施“行动计划”建设是西安交通大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新一轮创业,也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契机。西安交大在队伍建设上加大投入,为优秀人才创造条件,吸引高层次人才在西安交大成就事业。

面对西部地区较难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现实,西安交通大学立足于机制创新,首先是提出了采用“柔性引进”的思路,实行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的队伍建设模式。先后聘任了侯洵院士、李济生院士、李鹤林院士和安芷生院士,请他们在校内重要岗位担任实质性学术职务,领导相关学科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的牵头建起了试验基地,承接大型研究项目,有的成立了新的专业方向,带来了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西安交通大学先后建立了“西部理科研究中心”“多学科材料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中心,积极吸引国内外学者来校从事高水平研究工作。从2000年至今,已有30余名知名学者,包括日本和加拿大的学者来校工作。2003年12月,著名旅美华人数学家堵丁柱受聘为理学院院长,标志着西安交通大学开始了面向海外引进顶尖级领军人物的新阶段。

“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拔尖和骨干相结合”,是西安交通大学学术梯队建设的一个重要思路,学校结合国家人才培养计划下功夫造就一批拔尖人才,全力扶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学术梯队的成长,提供广阔的发展舞台,鼓励人尽其才,实现才尽其用。西安交大现已拥有热能工程、系统工程等14个长江学者计划学科点。由长江学者任晓兵教授和孙军教授强强联合成立的“多学科材料研究中心”,其研究成果《以点缺陷为媒介的可逆畴翻转导致铁电晶体的巨大电致应变效应》,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自然・材料》上发表,被国际学术界和业内人士视为铁电材料领域的重大突破。2000年起,西安交通大学实施校内“腾飞人才计划”,列入计划的23位青年教授成为学校各学科领域的中坚力量。2003年,西安交大获得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批准13项,高校青年教师奖3项,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5项,留学回国人基金10项。是年西安交通大学新增两名院士。目前,陈学俊、姚熹、柳百成、邱爱慈等13名院士和66名国内外知名教授以及一大批各学科前沿领域的科研人员活跃在西安交大的教学科研第一线。学校已经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名,硕士、博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454人,博士生导师中青年教师的比例达到29%;留学回国教师406人;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比例为74.8%,已逐步形成一支由院士、长江学者、腾飞人才和优秀青年教师组成的稳步发展的学术梯队。

西安交通大学紧紧围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实行优秀骨干国内外进修计划,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结合“行动计划”建设,西安交大实行了岗位聘任制,促进了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高。

在“行动计划”建设的过程中,西安交通大学积极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管理体系,通过制度创新,以优良的环境吸引人、以一流的事业凝聚人、以不断的发展激励人、以创新的工作培养人,使得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建设迅速成长,有力的促进了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国际交流、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周到的后勤服务,为稳定师资队伍、吸引高素质人才创造了条件,今天的西安交大,英才云集,新秀辈出,一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富有创新活力的师资队伍筑就这所百年学府新的辉煌。

校园:环境育人映春晖

随着“行动计划”的推进,学校建设总面积由1999年的70万平方米增加到138万平方米;标志性建筑教学主楼总面积5.7万平方米,总投资达1.8亿元,可同时容纳万名学生上课;工程训练中心为本科生提供创新与科研训练的平台;标准学生公寓群改善了学生的住宿生活条件;康桥苑是目前全国高校容纳人数最多的现代化学生食堂之一……

结合“行动计划”建设,西安交通大学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一批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的基础设施和旨在提高综合办学能力,服务于教学的建筑相继建成,为西安交通大学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提供了硬件保证。

西安交大建筑总面积由1999年的70万平方米增加到138万平方米。利用陕西省配套资金,西安交大集中精力建设教学主楼、文管大楼、工程训练中心、实验动物中心、财经校区游泳馆等办学急需的项目,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总投资达3.2亿元。

投资1.8亿元,建筑面积达到5.7万平方米的西安交通大学教学主楼内设各种教室156个,可同时容纳1.1万名学生上课,成为西安交大的标志性建筑;文管大楼不仅是管理学科、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场地,同时也是陕西省工商管理硕士学院的教学总部;工程训练中心大楼是本科生创新与科研训练的平台;新建成的学生食堂“康桥苑”,面积1.64万平方米,投资4750万元,可同时满足万名学生的就餐要求,一个突出校园建筑风格、充满新意、功能齐全、简洁明快的现代化餐厅成为学校的亮点;布局合理、设施齐全、三网接入的标准化学生公寓群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生活环境与条件。

国际标准化田径场足球场和部分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学生运动场所和学生公寓、食堂、超市和水电暖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展开给交大师生营造了更加舒适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增强了办学能力和学校发展的综合实力。

当人们漫步于翠柏苍松、四季花香的西安交大校园,沿校园中轴线向前行进,从交通大学的标志――饮水思源纪念碑到著名校友画廊、西迁纪念碑、腾飞广场,从校史长廊、钱学森业绩展览馆、溯源馆、到四大发明广场、教学主楼,从白居易养竹吟诗的东亭到思源学生活动中心、学生标准公寓、设施完备的体育场,还有康桥苑、文管大楼、工程馆、工程训练中心......这一切都让人陶醉于文化的魅力和创新的喜悦。美丽优雅的校园与学科实力的增强、师资队伍的壮大、科学研究的深入、高层次人才的成长相映成辉,奏响着以人为本、人才强校的时代强音。

春华秋实,惊叹丰收一片。

百年历程,严谨求实的风范,是西安交通大学开拓进取的动力;植根西部,“西迁精神”是西安交通大学永葆青春的源泉。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见证者和改革伟业的忠诚实践者,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人才与科技后援,西安交大无比珍视往日的辉煌,更牢牢把握今天的机遇。“行动计划”为西安交通大学勾写了更加壮丽的蓝图,为搏击未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百年学府青春焕发,向着更加灿烂的明天展翅飞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