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牡丹文化唱红经济大戏

2004-04-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先琴 通讯员 张仕勇 我有话说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由洛阳市主办的国家级节会牡丹花会,已成功地举办了21届。20多年来,洛阳经济发展与盛开的牡丹一样红火。去年全市国内总产值首次突破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与100多个国家开展贸易往来,引来33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投入。牡丹花会长盛不衰的原因是什么 文化与经济该如何协调发展 在第22
届洛阳牡丹花会即将来临之际,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孙善武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做好牡丹大文化

孙善武认为,洛阳牡丹花会之所以长盛不衰,首先在于这一习俗在洛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洛阳人自古喜爱牡丹,达到了“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的程度。洛阳牡丹的人工栽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洛阳人有着浓厚的牡丹情结,为洛阳形成“牡丹城”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洛阳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作为千年帝都所独有的人文环境,使这座城市衍生出了源远流长的牡丹文化。

近年来,洛阳市主办牡丹花会,遵循了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逐步跳出官办节会的单一模式,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化运作,在文化与经济的切合点上做文章,在增强市场效力与文化本身的吸引力方面下功夫,不断扩大花会的经济、文化内涵。从1983年起,洛阳市从牡丹文化中汲取灵感,寻找商机,提出“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宣传洛阳、发展经济”,经过20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花会搭台、经贸旅游唱戏,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洛阳搭台、全省唱戏”的办会新思路。如今,洛阳牡丹花会已由最初单纯的赏花活动,发展成为融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济贸易、对外交流和文化体育活动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交流活动,跻身于全国“四大节会”之一。洛阳的经济,也随着花会的举办走上了快车道。前21届花会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380万人次,各项经济活动成交总额近31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4.45亿美元。牡丹花会已经成为发展经济的舞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成为走向世界的“城市名片”。

节会庆典市场化

孙善武介绍,2003年洛阳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88余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7.8亿元,成为全国20个黄金旅游城市之一。实践证明,花会由最初的“官办”到走市场化道路,是带动旅游收入逐年增长的重要原因。政府搭台,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共同受益,如今已成为牡丹花会的运作模式。即将举行的本届花会重头戏开幕式,由贵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斥资100万元承办,冠名《茅台之春――激情河洛舞太极》,由国花牡丹、国酒茅台、国粹太极联袂合作上演新时期的“三国演义”,以“迎奥运、庆花会、万人太极”为主题,在洛浦公园一字排开,进行万人太极拳表演,其艺术形式之新颖、规模场面之宏大,都会给游人以惊喜。花会庆典晚会由牡丹花会文化传播公司、洛阳神都大厦合作承办,河南新郑烟草 集团 公司提供资金,晚会冠名《牡丹放歌――红旗渠之夜》。

牡丹种植品牌化

孙善武谈到,如果没有牡丹产业的发展,洛阳牡丹潜在的经济和文化价值就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1982年赏花潮初起的时候,洛阳市区几乎找不到成片的牡丹,偌大的“牡丹城”,欣赏牡丹只有王城公园和牡丹公园两个去处,让洛阳人尴尬不已。为此,围绕花会经济,洛阳市政府不断鼓励市民扩大牡丹种植规模,精心打造牡丹品牌。市政府制定特殊优惠政策鼓励牡丹栽培种植,全市种植规模逐年扩张。国家牡丹基因库因此设在洛阳,牡丹科研水平在国内首屈一指。

为保护洛阳牡丹这一知名品牌,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已正式批准并发布了《洛阳牡丹种苗商品质量标准》和《盆栽催花洛阳牡丹商品质量标准》,洛阳牡丹原产地注册登记已经通过国家原产地标记专家组审核,将受到国际保护。现在,科技已广泛运用于牡丹种植和观赏,洛阳的园林工作者使用遮阳等人工影响牡丹技术,大大延长了牡丹的开花期,提高了牡丹的观赏价值。目前,洛阳市已建立了73处牡丹观赏点,牡丹种植面积逾1.4万亩,牡丹品种达960多个。加上一批以牡丹冠名的城市标志建筑,如牡丹广场、牡丹公园、牡丹仙子雕像等,多种以牡丹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牡丹书画、牡丹灯会、牡丹书市等,使牡丹这一洛阳城的名片越打越响。

从孙书记的介绍中记者得知,2004年1月6日,洛阳市被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这是洛阳继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后获得的又一殊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