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怎样把握当前的经济走势

2004-04-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树成 (作者系中国社会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我有话说

200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标志着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新时期。与此同时,GDP增长率达到9.1%,也标志着我国经济运行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2003年分季度看,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9%、6.7%、9.6%和9.9%。值得关注的是,2003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6.7%,今

年1-2月份,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继续冲高,达53%。经济学界普遍认为,这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中遇到的第一个重要关口。那么,应该怎样正确地把握当前的经济走势呢?

四个不可混淆

在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时,首先要注意“四个不可混淆”:

一是不可混淆长期趋势与中短期周期波动趋势。人均GDP登上1000美元台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升级,重化工业加快发展,这一切都表明我国经济在长期内(20年)有可能是较快增长的趋势。但在分析经济走势时,有同志只作长期趋势分析,而不作中短期周期波动趋势分析。笔者认为,对长期增长趋势的分析不能代替对中短期周期波动趋势的分析。长期增长趋势是在中短期周期波动中实现的(5年左右的短期波动或10年左右的中期波动),不排除其间可能出现大的波动。长期的平稳较快增长不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要设法通过中短期周期波动中的平稳较快增长,实现长期的平稳较快增长。

二是不可混淆宏观调控与宏观经济学。有同志提出,“所谓‘过热’,是一个宏观经济的总量概念(即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总供给能力),不能使用‘局部过热’的说法。”不错,在宏观经济学中,“过热”的确是一个总量概念,但宏观调控不等于宏观经济学。宏观调控是个实践问题,是多科学综合运用的问题,既包括总量问题,也包括结构问题(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企业结构、地区结构、物价变动结构等等)。“过热”问题不仅是宏观经济学问题,更是经济周期理论问题。经济周期理论不仅研究总需求、总供给的总量问题,而且也注重研究生产结构失调的结构问题,研究某一行业、某一部门、某类工业过度投资和过度扩张(即所谓“局部过热”)引起“局部衰退”,进而引起总需求减退和经济的普遍收缩。在这个意义上说,“局部过热”概念是经济周期理论中的概念,是可以使用的。

三是不可混淆当前时点与未来时点。在当前时点考察,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尚未明显上涨。但这不等于在未来时点也不出现通货膨胀。事实上,通货膨胀有一个传递过程,若等通货膨胀趋势明显之后再来调控,那就晚了。因此,对通货膨胀一定要做动态分析,而不能只停留在静态分析,我们对通胀问题要未雨绸缪。

四是不可混淆投机需求与正常需求。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表明,在经济周期波动中,某些行业可能会出现:由初始的恢复性增长演变为过热增长――过热增长由其高需求、高价格所推动――高价格带来巨额的高利润――巨额的高利润刺激了投机需求――投机需求又进一步抬高了物价。目前,我国已出现了钢材、铁矿石、房地产的投机需求,是一种虚假需求,其带动的物价上涨是价格泡沫。

四个变与未变

客观认识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背景特点,有助于正确判断当前的经济走势。我认为,总体来说,有“四个变了”、“四个仍然没变”。

一是体制基础变了,但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机理未变,仍需防止经济过热和大起大落。有观点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了,由市场推动的经济快速增长不会发生过热问题,因而不必担心。笔者却认为,经济周期波动,以及大起导致大落,本来就是市场经济下和工业化过程中很可能发生的现象。虽然在市场经济下和计划经济下经济周期波动的具体形成机制(如启动机制、制约机制)和具体表现形式(如波幅)有所不同,但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机理是相同的,同样都会由大起导致大落,对此不可掉以轻心。

二是消费结构变了,但需求面的消费制约未变,仍然会存在。有观点认为,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消费结构升级了,住宅、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形成了,它们有市场、有需求,不必担心经济过热。我则认为,我国人均GDP水平刚刚跨上1000美元的台阶,总体购买力还较低。消费结构的升级刚刚开始,它需要有一个分阶段实现的长过程。静态地看,某些“热点”产品目前的确有市场、有需求,但动态地看,如果让这些“热点”产品的生产能力任意扩张起来,一旦市场需求因购买力的限制、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和消费条件的限制等而发生阶段性变化,其相对过剩便会马上凸现出来。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市场经济历史较长的发达国家,其工业化的历程表明,在工业化中期,由于重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作用上升,这一时期是经济波动幅度最大的时期。我国现在正值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时期,且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市场体制远未完善,客观上说,正是经济波动幅度加大的时期。这一时期,要想使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地发展,就更要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而不能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就可以使经济一帆风顺地快步和平稳地增长。

三是供求关系变了,但供给面的瓶颈制约仍然会存在。有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已经进入“过剩经济时代”,因此不必担心经济过热会受到供给的瓶颈制约,即使一时遇到瓶颈制约,市场调节也能很快地加以解决。不错,在市场经济下,由于市场机制的调节和供给面的活力,遇到过快增长的投资“长线”与资源供给的“短线”相矛盾时,可以“扩短就长”,即通过市场调节扩大资源供给,以适应投资的需要。但这并不是说在市场经济下,一遇到资源供给的瓶颈制约,都可以通过市场调节很快地加以解决。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下,“扩短”也需要有一个过程。其一,对于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部门,其自身生产能力的建设需要一个由确定工程方案到投资、由投资到投产的较长时滞过程。其二,能源、原材料的供给还受到自然资源条件的制约,受到国际贸易环境的制约,并不是说解决马上就能解决的。其三,如果只是单纯地“扩短就长”,那么,即使“短线”问题解决了,“长线”也可能会更长,更容易导致“长线”部门随后的生产能力过剩。所以,“扩短”也要和适当的“抑长”相结合,即一方面需要扩大“短线”的资源供给,另一方面也需要适当抑制投资“长线”。

四是物价态势变了,但经济增长过快仍然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有观点认为,连续多年的通货紧缩尚未结束,经济加快增长不会引发新的通货膨胀,因而不必担心经济过热。这也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在市场经济下,就经济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与物价变动的一般规律来讲,经济增长与物价变动二者之间具有同向变化关系。随着经济增长率的上升,物价总水平亦上升;随着经济增长率的下降,物价总水平亦下降(或是物价总水平上涨率的下降,或是物价总水平的绝对下降)。二者之间的变化往往略有一个时滞。当经济周期进入上升阶段后,如果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仍会遵循经济增长与物价变动二者之间的一般变化规律,相应地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由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到物价总水平的上升,有一个传递过程,包括由初级产品价格、中间产品价格到最终产品价格的传递过程,由出厂价格、批发价格到零售价格的传递过程,由农产品到食品的传递过程。这一传递过程是否将引起物价总水平的全面上扬或严重上扬,要看其源头。局部过热会引起局部的、结构性的物价上涨,而若发展到全局过热,仍可能引起全面的通货膨胀,甚或严重的通货膨胀,这是典型的经济周期规律的表现。因此,必须对投资规模及相应的信贷规模加以必要的调控。

两点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和判断,这里提几点宏观与微观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在宏观层面,要适时适度地进行宏观调控,同时要“有控有扩”。具体来说,“有控有扩”包括四个层次的含义:1.从投资与消费这两大国内需求的总结构来看,对局部过热的那些投资需求要调控;而对消费需求仍需扩大。2.从投资内部结构看,对局部过热行业的投资,对高消耗高污染的投资,对各地的形象工程、高档住宅、圈地造镇等投资要调控;而对于农业、能吸纳就业的第三产业,以及各种社会事业的投资仍需扩大。3.从消费内部结构看,对铺张浪费、贪污腐化、公款吃喝和公款旅游等消费,要严加控制;而对于农民、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和消费,仍需扩大。4.从地区结构看,要考虑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有局部过热的地方要调控;而对西部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要扩大投资。

在微观层面,企业要有应对市场风险的安全应急机制。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和实践表明,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到一定程度,市场变化往往是突如其来的。企业必须要有安全应急机制,比如,以丰补歉;发展高质量、多品种的创新产品;多元化经营;上下游的一条龙经营。这方面,宝钢集团的做法值得借鉴。该企业在一般投资商“热血沸腾”地涌入钢铁业、抢占钢铁投资“地盘”的时候,却没有利用自己的实力过多地搅动这股已经很烫的投资热潮,而是做了一些钢铁业之外的投资,上下游已初步形成一个安全的产业链,比盲目地在行业内投资抢地盘重要得多。钢铁业在“虚火退去”之后,将进入新一轮调整。谁赢得安全的产业链,谁就能赢得市场,就能巩固竞争力,否则就可能面临淘汰出局的命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