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康德美学的哲学出发点

2004-04-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薛永武 我有话说

要正确理解康德的美学思想,就必须认真探究康德美学的三个哲学出发点,即自在之物与不可知论、先天综合判断和中介思维。由于康德认为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故而他不去钻研美的本质,而去研究美与审美判断,从而揭示了美的主观符合目的性;因为重视先天综合判断,康德才从人类的共通感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审美的普遍有

效性;由于中介思维是一种特殊的辩证思维,所以,康德把中介思维自觉运用于哲学体系的建构上,用《判断力批判》把《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沟通起来,使真善美达到和谐统一。因此,掌握康德美学的哲学出发点,对于理解康德的美学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自在之物与不可知论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意义

“自在之物”,也译作“物自体”或“物本身”、“自存物”,是康德哲学的重要概念。“自在之物”与不可知论虽然体现了康德哲学的唯心主义特点,但也是康德美学的哲学出发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意义。

康德认为,“自在之物”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人类都是通过感性和理智的主观形式去认识事物,但只能认识“现象”,而不是认识事物本身,这就是知识的此岸性;相反,超出“现象”,试图认识“自在之物”是不可能的,这就是知识的彼岸性。这就是说,在康德看来,此岸的“现象”与彼岸的本体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康德断言,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但无限不是指认识本体,而是指对现象认识的无限。很显然,康德所说“自在之物”不可知,这是一种典型的不可知论。但惟其如此,康德在美学研究中才不去探究美的本质和事物客观的审美属性,而极尽其笔墨去研究审美判断。因此,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在哲学上,“自在之物”与“现象”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属于不同的范畴。首先,“自在之物”与“现象”体现了事物本质和现象的统一,二者既彼此联系密切,不可分离,又互相区别;其次,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属于意识范畴。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康德“自在之物”与不可知论的方法论意义了。

康德的“自在之物”和不可知论还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人们通常所说的真理,看似是主观符合客观,但从绝对意义上来说,从整体的角度,从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真理也是发展变化的,人类不可能穷尽事物的全部真谛。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康德所说的“自在之物”不可知,在片面深刻的同时,深化了认识论原理。它启示人们,一方面,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远没有穷尽真理,只能“越来越接近”真理,而“不能完全达到”真理,这实际上揭示了真理的时代性和相对性;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把对自在之物的认识与自在之物本身混同起来,因为二者属于不同的范畴。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自在之物”将日趋转化为“为我之物”,但这将是长期的历史趋向过程。

求真、向善、审美,这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三大主题。在康德看来,既然求真不能认识“自在之物”,那么向善也就很难建立在求真的基础上,而只能服从先天道德律令的召唤;同样,审美也不能建立在求真的基础上,而只能靠主体的感悟与体验,因为美不是对象的客观属性。用康德的话来说,审美的规定根据“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先天综合判断与审美判断

先天综合判断也是康德美学的哲学出发点。康德认为,人的心灵可以分为认识、快与不快的感情和愿望三部分,即知、情、意。与知、情、意相适应,人也有三种认识能力,即理解力、判断力和理性。既然“自在之物”不可知,那么,康德只有从人的先天法则去探求事物的真谛。因此,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探讨了理性认识的先天法则,又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探讨了道德意志的先天法则。继之,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尝试从先天法则出发,考察和分析了人的快与不快的感情,看看审美判断是否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之所以把人们观照美的事物所产生的相同的愉快感这种同一感觉的可共享性,叫做主观的普遍可传达性,就在于他假定人类都具有共通感,而这种共通感则是先天的。在康德看来,“一个人的审美判断是主观的,却体现了主观而普遍的这一特点,因为他有理由推论他人也会产生与己相同的审美判断,即个人的审美判断及其愉快可以成为衡量他人是否产生审美判断或愉快的法则”。由此可见,先天综合判断是康德美学的重要出发点,也是他《判断力批判》的理论基础;也正是从先天综合判断出发,康德才揭示了审美的普遍有效性。

中介思维与哲学体系的建构

在哲学史上,康德进一步把中介思维应用于哲学体系的建构上。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自觉不自觉地使两者彼此独立:前者揭示了先验的纯粹理性,认为纯粹理性不能认识“自在之物”,康德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依规律运作,一切都是必然;后者揭示了个人意志一方面应该是自由的,一方面又必须符合先天的道德法则。因此,康德发现,认识领域和伦理领域缺乏有机的联系,彼此相外,“有巨大的鸿沟”,因而需要用“判断力”作中介,以沟通两大领域的联系,使知、意、情三者协调。对此,前苏联学者瓦・费・阿斯穆斯指出:“在康德哲学的理论内容中存在矛盾,它使康德体系分成相互对立的部分,康德把必须解决这个矛盾的任务归于美学”。这就是说,康德写《判断力批判》的目的,并非单纯的进行审美研究,而是出于哲学体系建构的需要,为了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沟通两大批判的内在联系。这种沟通实际上也是把美与真善融合起来。因此,可以说,中介思维也是康德美学的重要哲学出发点。

不难看出,“自在之物”、“先天综合判断”不但是康德哲学的重要范畴,而且也是康德美学的哲学出发点。中介思维虽然不是康德的哲学范畴,但却是他建构哲学体系的重要内在依据,也是他美学的哲学出发点。我们只要正确认识康德美学的三个哲学出发点,就比较容易走进康德的美学殿堂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