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和谐发展与德育创新

2004-04-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康平(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我有话说

经济、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呼唤着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德育观,这就是和谐文明教育。而和谐文明教育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德育的创新与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对德育发展的新要求

和谐发展包含了人的全面发展观。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又是现代德育目

标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体的体力与脑力均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个体的情感得到充分发展,表现在个性特征上,情感丰富、身心活泼、道德情操良好,对艺术美、社会生活美以及自然美充分追求并且有理解、鉴赏能力。可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本质上体现了个体能充分自由、全面地享有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成果,是人在体力、智力、情感和审美情趣诸方面协调和谐的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人的个性充分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相统一,要求社会成员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和建设者,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社会的每个成员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情操,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体力、智力、能力和科学文化知识;有个性发展与集体发展相统一,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道德伦理意识、行为规范和审美能力;有诚信、公平、公正、守纪律的言行,要求社会的成员在德、智、体、美、劳,在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观,对德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德育理念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大德育观;在德育目标上,从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四有”新人,拓展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德育任务上,要求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求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人,使我们广大干部和人民树立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理想;坚持用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与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作品和舆论,用反映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作品和舆论,用反映时代发展、人民意愿,民主、科学、大众的先进文化鼓舞人、引导人、激励人、熏陶人和教育人;用团结奋斗、爱好和平、崇尚发展、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淡泊名利、乐于奉献,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的时代精神塑造人,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把它纳入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过程和德育发展的全过程。

可持续发展对德育发展的新要求

和谐发展包含着一种新的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观。对于新千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来说,树立这样一种新的发展意识,确立这样一种新思想,拥有这样一种发展观,不仅对于推进新世纪中国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的思想价值和实践价值,而且对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意味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使社会获得持续永久性的发展。它在时间上,体现着当代与未来的统一;在空间上,体现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在文化程度上,则体现人文与价值的统一。这种统一性,要求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的生存质量、自然和人文环境优化的有机统一。这种新的发展观体现了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生态持续性原则。作为自然界的一个重要变量,人类活动必然影响生态平衡,但必须把它限制在生态能容纳的范围内,即不影响到生态的自然发展。二是经济持续性原则。经济增长应当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实现有公平的效率和有效率的公平,同时经济增长不以牺牲生态与环境为代价,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三是社会持续性原则。社会发展是指一种全面的发展,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人的协同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当代德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我们走出一条新型的发展道路。这就是把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治理城乡环境污染,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伦理思想观念纳入到当代德育实践中,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又要注重培育全民新的人口质量观、优生优育的意识,加强全民的人口道德、环境道德、经济伦理以及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道德观教育。

社会和谐发展对德育发展的新要求

和谐发展包含了社会文明和谐发展,包含了社会的经济、民主政治与法制、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的和谐发展。要求社会经济发展更加健康,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更加和谐。应该说,人类的和谐文明不仅包括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且还包括社会文明之间的和谐发展,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必然要求社会的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发展与之相适应,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发展又能动地推进物质文明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在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的经济发展,必然要求社会政治制度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人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和谐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发展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把政治文明作为促进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把政治文明建设与发展作为我国三大文明建设和谐发展的新成果,是和谐发展的重要标志。

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发展好了精神文明,搞好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提高了党政干部和党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为政治文明提供思想道德保证和精神动力,为物质文明提供智力支持、思想政治保证和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三大文明和谐发展,对当代德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要求我们创新德育工作的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实施终身教育体系,实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相协调,与中华传统德育文化相承接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