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口研究应在教育规划中发挥作用

2004-04-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石人炳 我有话说

人口研究主要是研究人口因素之间、人口因素与非人口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在社会科学中,人口研究尤以定量研究见长。人口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人口发展(包括人口的出生、死亡、迁移、人口总量、人口分布、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等)的现状,判断人口变化的趋势

。这对于社会发展规划与决策是非常有价值的。

例如,作为以人为对象的教育活动,如何根据社会对教育的“有效需求”提供规模适度和结构合理的教育,首先必对人口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进行准确的把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特别强调,“在制定教育计划的时候,我们不能不考虑人口动态。因为它关系教育发展的‘目标人口’的数量、年龄、性别以及地理分布。”并指出,“教育发展的计划,必须建立在人口统计的基础上。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有关统计的方法、原理的知识,并对它的意义和局限性有足够的认识。教育各方面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几乎全部与人口有关,即与人口的多少、结构、分布、动态和趋势有关。”

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十分重视人口研究在教育决策中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英国妇女生育率迅速下降,随之而来的是学龄人口的减少。人口学家对学龄人口的变化趋势以及对教师需求的预测,为教育发展规划和决策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美国更是将学龄人口的变化、社会对教育的需求量的研究缩小到一个学区,甚至一所学校。对生育率变化、人口迁移、人口老龄化等如何影响教育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教育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但我国相应的研究还很不够,一些教育决策的失误,大多与对人口的发展趋势判断不准有关: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期,一些地方大建小学教学楼,结果几年之后,生源不足,在校生数量大减,部分校舍闲置。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穷国办大教育”是长期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教育经费本来就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教育投资的浪费更令人触目惊心。

我国妇女生育水平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下降,但没有很快引起教育决策者的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生育率变化对基础教育生源的影响存在两个“缓冲”:一是“惯性缓冲”,即一段时期内育龄妇女数量的继续增加,使生育率下降并没有马上导致出生人数的减少;二是“时滞缓冲”,即使年生育数量减少了,也要在6-7年以后才表现为小学入学人数的减少,而对初中、高中阶段的影响则更晚。正因为这两个“缓冲”的存在,人们没有马上认识生育率变化对教育的影响。今后10-20年,是我国人口变动对教育影响更明显的时期。最主要的表现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上个世纪后期生育率下降对基础教育生源影响的“缓冲”期已经或将要结束,各级教育阶段学龄人口会有较大幅度的变化。根据人口出生周期性的特点,未来10年之后,小学适龄人口还会出现反弹;二是人口流动规模会持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学龄人口的再分布。人口变动加快,使得教育决策更需要人口研究提供参考。

为了使教育的规划与决策更具科学性,当前,人口研究主要应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对未来各级教育阶段适龄人口规模做准确预测,并对不同入学率方案下的在校生进行估算,使我们对未来教育发展的规模有清楚的认识。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202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我们面对的人口形势如何?如何选择合适的速度达到目标?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央财政将投入60亿实施第二期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如何根据学龄人口的变化,让教育经费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这些问题亟待进行理论研究。

二是在考虑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前提下,预测学龄人口分布的变化,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尤其要研究未来学龄人口的波动,以免学校布局调整后又出现新的教育资源“不足”或“剩余”。国外在学校布局规划中使用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值得借鉴。

三是根据对在校生的预测,预测未来各级教育阶段对教师需求的变化,并结合现有教师的规模、结构等,推算未来师资培养规模,指导当前中小学教师人事改革、教师的在职培训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