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再看话剧《李白》

2004-05-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叶廷芳 我有话说

把中国文学史上的旷世天才李白搬上舞台,不仅是中国戏剧界的大事,也是文化界的大事。自北京人艺第一次演出后,经过12年的沉淀,这次复排无论是剧本还是舞台呈现,特别是表演,都上了一层楼。如果说,当年焦菊隐导演的《蔡文姬》的总体风格是“温柔敦厚”,那么今天苏民导演的这出《李白》的总体风格当是“雄浑凝重

”。

一、李白作为一个浪漫诗人,他的哲学态度是强调“行”的,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他是要把他的“才”“用”到改造现实的行动中去的。要行动就必须从政,因为只有通过仕途行动才具有实力。这一点与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是相似的,你看他笔下的主人公浮士德在“太初有道”与“太初有行”中选择了后者,这才有了他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征程。《李白》的编导者在这一点上对李白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符合李白的真实性格。

二、然而像李白这样狂放的诗人任何时代都是不适于在官场上生存的――他怎能甘心与权贵们为伍呢?而且他也不具备与他们为伍的能力。这才发生了接二连三的碰壁的事情。这是一个天才的悲剧:他的“才”非但得不到“用”,反而被官场上的人“用”了去,以致上了贼船,蒙受牢狱之灾。《李白》的戏剧冲突就是建立在主人公的这一命运悲剧的史实基础上的。史实本身已构成了戏剧冲突,这比在虚构的情节中去制造冲突更令人惊心动魄,因而更具魅力。因为这种冲突的历史真实性更能让观众看到中国知识分子悲剧性的历史命运。

三、李白这一角色由濮存昕来扮演是颇为合适的,从形象上、气质上都是难得的人选。经过12年磨练,濮存昕的表演艺术有了明显的长进,使他在《李白》的这次复排中对李白性格的分寸感把握得更好了,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李白前后两个时期心态的变化:前期因为有求于人,行动多少有些拘谨,但后期就不同了,多年的经磨历劫,他变得更实际,也更坚韧和洒脱了!

四、年高80的苏民先生不愧是经验丰富的艺术家,舞台调度干净利落,把剧情交代得清清楚楚,特别是后半部处理得雄浑有力,真个做到了“二度创作”。如果对导演的构思还可以提点更高要求的话,我想似乎还可以对李白的性格再做点琢磨。例如,人们向来称李白为“诗仙”,这个美称不会给屈原,也不会给杜甫,它是李白独有的个性特征。“仙”,当指空灵、飘逸。现在舞台上“实”的部分已经做得比较扎实了,但空灵飘逸的成分略嫌不足,也就是李白的“诗仙”形象还不够鲜明、强烈。同时李白的狂放一面还可以再突出一些。狂放与飘逸看起来相反,内里其实是统一的。另外,前后两部分的张力不太均衡,前部分明显要弱一些。不知苏导以为然否?五、郭启宏的剧本总的讲是成功的。除了历史事件的把握和主要人物的塑造以外,还表现在它的现实性。舞台是与观众直接交流的,现实性是它的生命。《李白》写的是历史人物,但作者没有忘记跟现实相联系,这从许多台词直接引起观众反响得到验证。再一点是历史真实性与虚构之间的关系处理得较好。其情节的基本脉络都是真实的。这为如何写历史剧,特别是人物传记剧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而与目前那些借历史人物的真实姓名肆意进行胡编乱造的影视历史剧形成鲜明对照。

《李白》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应该再努把力把它锤炼成精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