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报刊编辑的人文素养

2004-05-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峭立 我有话说

在当代语境下,“人文”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大体而言,人文主要体现一种价值关注,有人文素养的人才能营建富于价值关注、含有价值含量的人类文化的生存空间,那既是一个现实的物化空间,也是一个有所寄望的精神空间。作为报刊编辑,本身应是人文知识分子的一员,更应该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在工作中善于从更大的

社会文化视野对现实加以整体的把握,从更人本化的视角对待报刊版面和稿件,也就是说,编辑要对创造我们时代健康的人文生态负起责任来。那么报刊编辑如何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呢?

超学科的人文修养

从某种程度上讲,编辑的兴趣应该是越过既有的学科樊篱,对于现实中几乎所有问题都持有难得的好奇和热情,编辑应该是对所有人文学科都有所涉猎的人,其中最首要的应该掌握较高的政治、理论、政策水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伟大的认识武器。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提高把握全局的能力,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站在观察、分析、认识问题的制高点上,用范敬宜同志的话说,“胸中没有大局就做不出大文章”。

另外,编辑还要掌握尽可能多的人文思想资源。对于当代文化思潮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被冠以“信息时代”、“传媒时代”、“电子时代”、“消费时代”的文化重构所带来的一大后果是各学科的“边界模糊”,各种知识在越来越专业化的同时又呈现出互相混融的现象,这就要求报刊编辑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确立新的认知范式。还有,科学素养也是广义的人文素养的一部分,没有一定的科学素养,一个人的认知和判断必定是残缺的、畸异的。许多编辑在这方面犯过不少错误。因此,报刊编辑有必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努力做到博览群书。

实践性的人格修炼

报刊编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因此编辑的人文素养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实际工作中展现出来的敬业态度、职业风采、人格魅力。现代史上一批杰出的文化名人几乎无一例外同时又是优秀的报刊编辑,如鲁迅、茅盾、叶圣陶等等,他们在其编辑的书籍和报刊以及作者、读者心目中留下了高尚人格的烙印。巴金先生本人也是一位从事过编辑工作的人,他在晚年回忆自己第一本书的责任编辑叶圣陶先生时仍感动地写道:“他是我的一生的责任编辑,我的意思是――写作和做人都包括在内。”

具体而言,一位出色的编辑应该做到如下几条:一是尊重作者。有的编辑至今仍然对提供稿件的普通作者抱有居高临下之感,总觉得是人家有求于己,这是一种极无人文素养的体现。事实上,真正的主角是作者,编辑应该甘于当一个配角。二是尊重稿件。对于稿件既要严厉又要宽容,“严厉”是指必须严格把好政治关、事实关、文字关,“宽容”是指不能在编辑过程中扭曲作者原稿的主旨,把它强行纳入到自己所需要的框架内。三是尊重读者。报刊编辑的功能最终是在读者身上得以实现的,因此必须强化“受众意识”。这就要求编辑善于把稿件从“作者文本”处理成更能被读者接受、更具可读性的“读者文本”,而不是把一堆未被消化的材料(如大堆统计数字、专业术语等)或自说自话的陈词滥调硬塞给读者,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读者弱智化,不要低估读者的主动性和判断力。

亦雅亦俗的审美意识

编辑的劳动对象和劳动成果都是精神产品,其劳动过程必然关涉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编辑人文素养的一个维度,但是与一般的创作者或鉴赏者相比,报刊编辑的审美意识有其独特性,那就是编辑并不一味求“雅”的境界,同时也热爱“俗”的层次。所谓“雅”指的当然是一种诗性追求,它标榜个性,张扬理想,向往终极,报刊编辑必须尊重这样的“雅”,但又不能陷身于其中,因为报刊是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必须照顾其最大面积的受众,也就是说,它是无法做到自得其乐的,它必须有“俗”的一面。深谙其旨的著名文化研究者丹尼斯・贝尔说:“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儿高兴。”问题在于,报刊真的应该只为了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而一味地“俗”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如果这样,情形恰如上文所说的,是把读者弱智化了,低估了他们的判断力和整体品位,是对读者的不尊重。我们在这里“俗”是取其“大众性”意义,因为报刊更乐意追求“与生活的现实完全平行的叙事”。然而对于任何一位有着良好人文素养的报刊编辑来说,都应该努力避免、克服那种刻意渲染“星、性、腥”(明星、艳情、暴力)的恶劣趣味,不使作为精神产品的报刊完全被强大的商业逻辑所左右,沦落到“粗俗”、“低俗”、“恶俗”、“媚俗”的境地。

对编辑来说,选择其实是一种价值的决断,即使在审美问题上,也需要有大局的意识、辩证的思想、发展的眼光。优秀的编辑能够在“雅”与“俗”之间、个性诉求与大众需求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以人为本的价值尺度

如上文所说,报刊编辑工作以生活为土壤,但它不应该在亦步亦趋中丧失基本的价值张力。正如梭罗所说,大树虽植根于大地,却总是向着天空生长。在编辑的人文素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核心是必须拥有健全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尺度。

价值是什么?价值表明的是“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可以追求的”,它揭示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人类的任何一种努力,都涉及价值关注,也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或显在或潜在地涉及价值判断。“在价值的真空里,不可能有真正的事实。”价值观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的最集中体现。报刊编辑无时无刻不面临着价值判断,既然如此,那就必然要涉及价值尺度问题。而其中最值得重视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尺度。马克思对于人、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有过很多的经典论述,比如马克思认为,人是人自身的目的;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等。由此出发可以确立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从中派生出许多报刊编辑需要坚守的价值尺度:如现实的尺度、历史的尺度、伦理的尺度、生态的尺度等。

同时,编辑们还面临着价值观的“更新”问题。报刊编辑需要顺应时势,勤于思考,不断从现实中汲取养分,在坚持“以人为本”基本尺度的同时,主动拓展思想资源,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价值谱系,使内心始终拥有一片美丽的人文景观。(作者单位:浙江教育报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