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育人不倦直道而行

2004-05-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鄂培 我有话说

张岱年手书及作者所刻闲章

2004年4月24日凌晨2时50分,一代宗师张岱年先生溘然与世长辞,享年95岁。

4月30日,北京的天空一片阴霾。上午10时许,来自首都和海内外的亲友、弟子们怀着悲痛之情,随着低沉的哀乐声,徐徐步入灵堂。灵堂就设在八宝山殡仪馆,在入口的两侧挂着一副长达两米的挽联,上面写着:

“综合创新”经世文章流千古

“直道而行”探求真理垂后人

挽联虽不算十分工整,但是对岱老一生的为学、为人却作出了勾画和概括。它勾起了人们的深思、回忆。

育人不倦爱心备至

我认识张岱年先生是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就读清华哲学系的时候,当时的清华哲学系可谓大师云集,金岳霖、冯友兰、邓以蛰、任华、王宪钧、沈有鼎、张岱年诸位先生均在。张岱年先生那时年仅40岁,风华正茂。我听过他开设的《辩证唯物论》和《原著选读》。张岱年先生讲课虽略有些口吃,但是他的渊博的知识、严谨的逻辑,使我敬佩不已。每次的读书报告,他都认真批阅,写出评语。这种严肃、负责的教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印象最深的是1982年初夏,张岱年先生为北大研究生开设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最后一堂课,一个能容纳100多人的大教室,座无虚席。有北大的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还有北大、清华、人大的教师。偌大一个教室,无扩音设备,连续讲两个小时,即使年轻教师也会感到吃力,何况张岱年先生已年过七旬,还患心痛病,不时发作。他登上讲坛,服一次药,讲十来分钟;再服药,再继续讲……在座者无不为张岱年先生精彩的讲课、坚韧的毅力所慑服。课毕,全体起立报以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有的学生提出:“请张老师再讲一讲治学方法!”又响起了更热烈的掌声。张岱年先生没有推却,继续讲了八个字:“博览、深观、辨析、谨严”。全课终于在如雷的掌声中结束。这堂课既是言教,又是身教,讲台上下,师生之间如此的交流,在北大、清华亦是不可多见的。

听“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每一堂课,我总是一清早到中关园张岱年先生寓所,护送他到课堂;课毕再护送他返回寓所。在最后一堂课毕的归途中,我问:“您在课堂上答应送听课者每人一本《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现在的稿酬并不优厚,为什么您不留下来以改善全家生活?”他回答:“可以送书,余留的还不少!”数月之后,我收到了张岱年先生的赠书。同时得知,人民大学的年轻教师姜法曾协助整理这部书稿,不幸病逝,家有妻小,生活困难。张岱年先生将赠书后余留的大部分稿酬送给了姜的遗属,这件事至今在学术界仍传为佳话。

程宜山是张岱年先生晚年的研究生,勤奋好学,文笔丰茂,著有《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受到张岱年先生的赞赏。因积劳成疾,不幸英年早逝。张岱年先生非常惋惜,已年过八旬仍专程参加追悼会,挥泪送别。

张岱年先生对后学奖掖扶持,对学生爱护备至,他有一颗纯真、无私的爱心。

直道而行崇尚“良贵”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张岱年先生随清华哲学系到北大。1957年的“反右”运动,“在劫者难逃”,我在清华被划成“右派”。不久,传来消息,张岱年先生在北大亦划成“右派”,做些资料整理工作。当时的政治气候,“右派”即为“专政”的对象。此时,张岱年先生的精神压抑、心情苦闷,我是易于理解的。

由于张岱年先生与我有共同的“右派”经历,这倒是有益于我们之间在心灵上的沟通,师生情谊日益笃厚。

时在1982年9月,张岱年先生约我至寓所,谈话间,我说到:“历次政治运动的冲洗,和我个人遭遇坎坷的磨炼,有如河床里的卵石,棱角早已磨光,而我却十分欣赏古人的诗句:‘取象于钱,内方外圆’。棱角虽无,但永葆内心方正。”张岱年先生闻之,默默不语,思之良久,随手取纸,直书“直道而行”四字以赠。此时,我深感惭愧。张岱年先生与我有相同的坎坷经历,他的胸襟竟如此广阔,精神境界如此之高尚。这四个字体现出张岱年先生刚正的性格,而对我是鼓励,又是批评。我以敬仰的心情说:“以‘直道而行’四字篆刻一闲章以赠先生如何?”张岱年先生知道我有嗜篆刻之癖,欣然允诺(如上图)。

冯友兰师得闻此事,他说:“‘直道而行’四字,此张先生立身之道也,非闲章也。”(《张岱年文集・冯友兰序》)张岱年先生的夫人冯让兰是友兰师的堂妹。冯张两师是姻亲,又是清华、北大的同事、同行。两师情谊笃厚,相互认识亦深。友兰师以“直道而行”作为张岱年先生的“立身之道”,确是言之中肯。

孟子思想中有“良贵”说。所谓“良贵”,就是说:人一生下来就是“人”,具有天赋的、本然的“内在人格价值”,与“禽兽”有天渊之别。孟子鄙视“权贵”、“富贵”,而崇“良贵”,他引曾子所说:“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后世称之为“以德抗位”,孟子的思想培育了中国知识分子敢于蔑视权贵,“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铮铮“骨气”。

张岱年先生多次说:“我特别推崇孟子的‘良贵’学说。”他一生敢于坚持真理,伸张正义,刚正不阿,仗义执言。1957年,张岱年先生对一些工作提出批评,招来横祸。但是,他初衷不改,仍然是“直道而行”。这种坚持真理、百折不挠的精神,难能可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的古训。张岱年先生将它提升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而且一生躬体力行。他在学术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得益于它。他在为人方面亦体验于它。正如季羡林先生在《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一书的“序”中所言:“独对于先生的为人,则心仪已久。他奖掖后学,爱护学生,极有正义感,对任何人都不阿谀奉承,凛然一身正气,又决不装腔作势,总是平等对人”。季羡老小张岱老两岁。他们在清华时是朋友,在北大时又是同事。在两老之间友谊深厚,相互了解。季羡老对张岱老为人的深刻认识,也就是我们今日缅怀张岱老所应继承、学习的。5月15日在清华大学将举办纪念张岱年先生及学术研讨会。海内外专家学者将共同探讨、继承张岱年先生的治学和立身之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