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转识成智”与哲学教学

2004-05-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新汉 我有话说

“转识成智”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命题。“识”一般指一切精神现象;“智”一般指人们通过修习佛教所产生的辨别现象、判定是非的能力。智常与慧一起用,称为智慧。《佛性论》中把“智”分为两类:“真智”和“俗智”。前者由后者转化而来,是最高的智。佛教中的“转识成智”,由于把识和智都看成是第一性的,因而是唯心

主义的。但它强调意识活动中由迷而悟的转变,就在实际上揭示了认识活动中由知识到智慧的转化。这是相当深刻的。

对“转识成智”中的“识”和“智”赋予现代意义:“识”即知识,是关于世界的认识成果。冯契把知识理解为“把握事实间的种种联系”和“这种客观联系与过程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即知识不仅包括由事实判断构成的认识体系,而且包括由价值判断构成的认识体系。这种认识体系既包括经验的“知其然”,也包括理论的“知其所以然”。

“智”或智慧有两个含义:其一是主观能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力不仅与主体有关,而且与能力得以发挥作用的工具有关。人们常常说,不能只给学生以“鱼”,更要给学生以“渔”,由此把智慧理解为方法。为使认识或实践活动成功并且取得较高的效益,就必须使目的合理、方法得当。规定合理的目的、制定得当的方法就是智慧之所在。当然,这种智慧还是低层次的,即“俗智”。其二是主体德性。人类的智慧还在于如冯契所说的“求穷通”。“求穷通”是人类思维本性的要求,与作为人生价值和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相通,也就是智慧之所在,亦即德性。这种智慧是高层次的智慧,即“真智”。这两种智慧有层次上的高低之分,但彼此不能分离。没有“俗智”,人就不能生存和发展,也就无所谓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终极关怀。但人又不能仅仅停留于“俗智”,而总要追求高层次的智慧,并以之来指导“俗智”。如果说,工具理性体现着能力即“俗智”;那么,价值理性就体现着德性即“真智”。自近代以来,人们崇尚理性以反对宗教神学的蒙昧主义,在改造自然方面积聚了巨大的能量。这个“理性”主要是指“工具理性”。但“工具理性”的泛滥往往使本体丧失了自我、迷失人生的意义。因此,从现代意义上来理解“转识成智”,就是要化知识为能力,化知识为德性,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和升华。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必由之路。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四方面可归结为两方面,即德性和能力。哲学素养对于素质的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智慧与人的主观能力和德性相联系,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就是关涉这两方面的学问。

一是哲学与主观能力。哲学作为人类全部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总是在概括和总结中进行反思。黑格尔说:“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知识以思想的形式存在于意识中,对知识的反思,就是对“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内容进行思考,使思想“按照它自己的本性,即按照它自己的自身而自行运动”(黑格尔语)。这就是分析作为知识之积淀的范畴的内在辩证运动。这种分析范畴辩证运动的能力就是理性思维能力。运用这种理性思维能力于形成认识和实践的目的和方法的过程中,就体现为主观能力即工具理性。二是哲学与主体德性。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总在于探求贯通于自然、人生之中的道和会通天人、物我之中的理,由此就体现为关于人生意义和终极关怀的不断阐释。人生意义和终极关怀正是人文精神的内核。人文精神是德性的源泉,于是哲学与德性即价值理性联系在一起。既然素质与能力、德性联系在一起,那么哲学素养的培养就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决定了哲学教学在素质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位置。

第一,哲学教学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哲学是一种理论思维,哲学教学就是关于理论思维的教学。可以说,辩证法就是理性思维;运用辩证法的能力就是理性思维的能力。恩格斯说:对于理论思维能力的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没有别的手段。这就要学习哲学和哲学史,由此决定了哲学教学在学生主观能力提高中的作用。第二,哲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德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凡在历史中起过重大作用的哲学,即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哲学”,都体现着人文精神。这是与哲学总在于探求更一般的原理,从而能揭示贯穿于自然与人生之中的道、会通天人与物我之中的理是联系在一起的。然而作为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的哲学体系也不能自发形成,需要专门学习,由此就决定了哲学教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在学生德性培育中的地位。

在哲学教学中坚持“转识成智”,就要求在拓展理论视野中激发学生反思的兴趣。在哲学教学中,把哲学命题与哲学史联系起来,使哲学命题具有一种深厚的历史感;把哲学原理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重大问题联系起来,使哲学原理产生活生生的现实性;把哲学命题或哲学原理之间联系起来,使理论形成深刻的逻辑力量。联系作为一种思考过程,正是“对思想的思想”,即反思。通过反思就能激发主体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力,从而形成哲学层次的主观能力,即工具理性。

在哲学教学中坚持“转识成智”,就要求在深化理论视野中,提升学生人文精神的境界。在哲学教学中,把哲学与现代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思维科学进行对话;把哲学渗透到人生的境遇和体验之中。这些对话和渗透体现着理论视野的深化,从中探求贯通于其中的一般原理,即揭示贯穿于自然、人生之中的道,会通天人、物我之中的理。通过对话和渗透,在凸现主体意识的过程中领悟人生价值和终级关怀,由此提升人文精神,从而形成主体德性即价值理性。

这样的哲学教学,对哲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哲学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永远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他要驾驭其中“转识成智”的过程。哲学教师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背景和辩证睿智的思维方式,而且要具有融理想、信念、情操和教养于一身的强烈的人格力量。因而他不能把哲学教学仅仅看成是职业,而要把哲学教学看成是事业。把哲学教学看成是事业,必然与科研联系在一起,科研是哲学教学的题中之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