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事诗》考辨四则

2004-05-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沈履伟 我有话说

唐人孟?《本事诗》[高逸第三]记述天宝初李白入长安前后情况,其中不无欠妥或不准确之处。兹勘证如下。

李白进京问题

《本事诗》记李白“自蜀至入京师,宿于逆旅,贺知监闻其名首访之。”给人的印象是李白是由蜀地直接入京,而实际情况并不如此。李白20岁离开江油后,

开始了历时十余年的漫游,最后从安徽南陵入京师。其次,据材料,李白进京及与贺知章的会见都属一种个人行为。但是实际情况也不是这样。天宝元年(公元741年),李白在浙江会稽认识了道士吴筠。这时李白已经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声誉。吴筠与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关系良好,且往返密切,吴筠在被诏待奉翰林后,便通过玉真公主向唐玄宗推荐李白。李白后来的诗《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尉卫张卿》便证明了这一点。其中“吟咏思管乐,此人已成灭。独酌聊自慰,谁与经纶才。”更说明其时玉真公主对李白的特别赏识。由于李白显赫声名,加上玉真公主向玄宗的推荐,玄宗皇帝才三下诏书,召李白去长安。关于李白奉诏入京,在唐史料和唐笔记中都多有记载,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李白自己则在《别内赴征》和《南陵别儿童入京》中都说明了其奉诏后的复杂心情。而《本事诗》的这段材料却完全不提玄宗诏书,李白此次入京也就成了一种纯粹的个人行为,这显然也是错误的。

“乌夜啼”和“乌栖曲”

《本事诗》这段笔记说,李白到长安后,先见到了著名诗人贺知章,贺读了李白的诗《蜀道难》和《乌栖曲》或《乌夜啼》后惊叹不已。贺知章读了《乌栖曲》后会惊讶不已吗?贺知章读的到底是《乌栖曲》还是《乌夜啼》呢?《本事诗》并未给肯定的答复。

李白曾写了不少以“思妇”为题,同情“征士”,反对“边战”的边塞诗,著名的如《春思》、《思边》、《关山月》等,《乌夜啼》也是该类题材中较为著名的一首。“黄云城边乌夜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机向人问故夫,欲说辽西泪如雨。”《乌夜啼》通过闺房中少妇的眼泪与窗外乌鸟交织的哀鸣,准确地勾勒描绘出即使在盛唐,战争带给千家万户的仍是深重的灾难,《乌夜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通过闺妇思征描写边战的优秀作品,它的艺术魅力感人至深。而《乌栖曲》则是李白的另一首诗,作品描写的是春秋时吴王夫差在宫中行乐的情景,“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西山欲衔半边日。金壶丁丁漏水多,起看秋月堕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诗中描绘的宫内歌舞升平,酌酒行乐的场景,怎么能“惊天地,泣鬼神”呢?所以很明显,孟?在《本事诗》不能肯定的,贺知章在长安初见李白读后感觉可以“惊天地,泣鬼神”的,当然应是李白的《乌夜啼》诗。

关于“非廊庙器”

笔记中还谈到李白是因为“非廊庙器”才被唐玄宗弃置不用,这也是不准确的。李白其实是一个极有抱负的人,他一直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机会干一番事业,以成就功名,报效国家。李白同时也认为自己有才华,他在《上李邕》》中曾言自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他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一定能够“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才气,引起了唐玄宗的关注,天宝元年诏书下,李白被诏去长安。

李白为人正直,又不肯趋炎附势,李白离开京师的真正原因导源于宦官高力士。高力士藉李白《清平调》“可怜飞燕倚新妆”词句进行挑拨:“以飞燕喻妃子,是贱之甚矣。”李白的高傲和嫉恶如仇本来就为朝廷的官宦权贵不容,高力士再于此时于背后出脚,玄宗的弃置不用也就成理所当然了。

关于讥讽诗

《本事诗》收录了李白的一首诗,诗云:“饭颗山前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将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孟?认为,此诗是李白对杜甫的讥讽,是“盖讥其拘也”。李白虽比杜甫年长11岁,但对杜甫却十分友爱。杜甫也有《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野东家客,怜君如弟兄。醉眼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两人一见如故,试想,如关系不好,凭李白的个性怎么会与杜甫睡则共被,行则携手?

其次,《本事诗》收录的李白这首诗的语言与李白一贯的语言风格完全不同。“饭颗山”“瘦生”,这样粗俗的语言,在李白九百余首诗中,从未见过,实难相信是出自李白之口。所以清人仇兆鳌就说:“诗词庸俗,一望而知,其赝作也。”总之,《本事诗》所录李白此诗,用洪迈的话说,实乃“好事者为之”。 (作者:天津外国语学院汉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