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改变教师“形象”

2004-05-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毛志成 我有话说

一个人取得了教师称号,或是被社会施以很弹性的爱称或誉称―――如“园丁”、“蜡烛”、“灵魂工程师”之类,是容易的。或是某些“成功的名人”回忆某位“恩师”,说“没有当年老师的教导便没有我今天的一切”云云,也是容易的。尤其是运用文艺手段,歌颂某些教师的动人事迹,如扎根贫困山区、安于艰苦生活、带病坚

持工作等等,似也不难办到。但真正使教师具备了、享有了高品位的“教师形象”,则很不容易。至少,今天仍未达标。

什么叫“形象”?首先他不是符号,不是标签,而是确有尊严、确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人。不仅使学生本身乐于爱其人、敬其人,而且使社会能给这样的人以特殊而由衷的敬重。教师的形象,必须是立体的形象。这样的形象应该是政治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形象、精神形象的四位一体。

所谓政治形象,首先是指社会形象,即教师的社会权威至少不能低于官界“贵人”、财界“阔人”、艺界“名人”。教师出现在什么场合(包括教室、会场、路上),人们投出的崇敬眼神儿绝不能比上述人少。道理很简单:他是“师”。

说一千道一万,一个人没有像样的经济形象,是个穷人,住陋室,穿破衣,吃粗食,让学生或社会承认他是德才闪光的“精神贵族”不仅做不到,而且滑稽。说一座破庙、几张破桌、一块破黑板就能办学校,办“现代教育”,那是神话,是昏话。总之,不能穷了教育,不能穷了教师。简言之:必须提高教师的经济形象。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教师的经济形象过了关,就一定能把现代教育搞得出色么?也未必。教师的主观形象不足备更是可忧的事。真正的高品位教师,其实就是大大小小的教育家。教育家的主观素质,就包括文化形象、精神形象的丰满,即智育素质和德育素质的及格。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而又善于传授,谓之智育素质高;有基本的道德理念而又善于转化为自己的生动演示,谓之德育素质高。做到这些,大不易也。这里举个陈旧的例子:

当年孔夫子久久生活在政治逆境中,四下游荡,“惶惶如丧家之犬”。偏偏有一大伙学生天天追随他,很信服他,根本原因在于孔夫子的德育、智育有能量,有魅力。我们不能学孔夫子的陈旧教育模式,但有一点还是值得今天的教师思考的:我们还有这样的教育家形象么?我们的德育能量(也包括智育能量)有多少生动度?

教师也好,教育事业也好,都离不开“形象建设”。若是保有标签,只像个符号,只像是一道被动演算的方程式,不具备教育形象,教育形象的生动影响力,育才的能量毕竟是有限的。好多时候,还要靠“特高生”、“另才”的自己破土而生。教师不必去做可怜的“蜡烛”,或只有优雅意味的“园丁”,以及只习惯于“机械操作”式的“工程师”。一切誉称,都比不上有生动形象的教师本身。为此,应改善一下教育、教师的形象风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