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按发展需要培养人

2004-05-3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在福州市美丽的风景胜地旗山脚下,坐落着一所新兴的本科院校――闽江学院。闽江学院是2002年3月21日经教育部批准,由原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58年成立)、原福建闽江职业大学(1984年成立)合并组建的一所立足福州市、面向福建省、辐射全国、走向境外与国际、富有特色的多科性本科大学,2002年9月9日正式挂牌成

立。

新办大学要保证质量以立校,办出特色以求兴,坚持创新以取胜。而质量、特色、创新都必须以“按发展需要培养人”为前提。闽江学院全方位实施“按发展需要培养人”的教育战略,从学校实际出发,突出重点,着力实施“6874”工作部署,即明确树立六个办学理念,正确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八大关系,全面启动七项重点工程,积极推进四项改革。

明确树立六个办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闽江学院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学科专业,按照学生未来就业、创业的要求安排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改革教学方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全方位关注学生成长。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到教学质量评估、招生计划确定等与毕业生就业情况相挂钩。建立反应迅速、服务周到、成效显著的校、系两级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全方位、多层次构建毕业生就业基地网络,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2003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

以教师为主导。闽江学院以“超常规的精力、超常规的措施、超常规的代价”引进、培养、用好人才。建校以来,根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通过实施“闽都学者计划”、“引进百名硕、博士计划”以及柔性聘任专家、教授等措施,引进和培养近百名硕、博士及教授、副教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以市场为导向。闽江学院按照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改革教学方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创建以来,闽江学院多次与福州市有关政府职能部门进行磋商,广泛听取学科专业建设的意见建议,科学谋划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走访了福建东南汽车、中华映管、福耀玻璃、长乐金峰纺织城等在榕知名企业,谋求加强校企之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实训基地等三方面的合作,力争创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爱心为主线。闽江学院以充满爱心的校园文化为主线,以“崇尚完美、追求卓越”为主题,突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制度育人,使爱心教育充满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建校以来,闽江学院以爱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倡导积极营造“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克己爱人、助人为乐、宽容大度、大气磅礴”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受教育者具备高尚的人格和宽广的胸怀。闽江学院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立了“心理咨询与训练中心”;切实关怀学生成长,启动“百千万”助学工程(提供300个勤工助学岗位、使3000以上学生受益,为学生筹集780万元的助学专项基金)。

以特色为策略。闽江学院坚持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道路,在学科专业建设上,根据市场需要加大交叉学科、应用型学科的建设力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办学方式,实行素质教育 专业教育 企业实习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与名校合作,加大认证教育力度,使学生获取双重文凭或国际认可的权威证书;在人才培养体制上,实行一校多制,努力形成激活高等教育、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特色体制。

以质量为根本。闽江学院牢牢树立质量为本的观念,按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的素质、知识结构、技能均满足发展的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制定规章制度,实行教学督导管理,强化本科教学规范,狠抓教学质量,有力地促进了全院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

正确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八大关系

闽江学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数量质量与结构、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宏观调控与二级管理、管理规范与教师个性化以及学生自主选择与加强指导八大关系,结合福建省、福州市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根据市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大力开展应用学科建设的同时,不忽视基础学科的教育。严格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的同时,鼓励教师在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注重学生的实践锻炼,以系为单位建立标准的社会实践基地网络。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决策人,同时积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全面启动七项建设工程

学科专业建设工程。以“量力而行、轻型为主,立足现实、重视基础,突出特色、培植优势,联合共建、服务地方,打破常规、跳跃发展”为学科专业建设的原则,根据福建省、福州市产业发展需要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形成以应用学科为主干,结构相对合理,优势相对明显,主干学科与交叉学科、基础学科等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体系。高度重视软件类、福州地方特色类的学科建设;高度重视福建省主导产业的学科建设;高度重视对基础学科、传统学科的改造和提升以及人文社会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鼓励交叉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并将信息技术作为所有学科专业的技术支持。

师资队伍建设工程。积极创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加大与名校、名企业合作的力度,成建制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闽江学院每年投入人才建设工程的专项经费不低于学院年度预算总额的2%。改革教师分配制度,切实贯彻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原则,建立教师分配激励机制。通过实施“闽都学者”计划和实施柔性聘任政策引进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通过实施“百名硕、博士”引进计划引进一批教授骨干;通过实施在职攻读硕士、博士计划,全面提升现有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设立“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基金”,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教材建设工程。通过教材编写出版工程,建立有效机制促进教师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闽江学院力争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出版百部教材。

公共资源体系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工程。突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计算机公共课实验中心、多媒体教学实验中心、语音实验中心、数字图书馆终端服务中心、学生自修服务中心、教学科研服务中心和网络技术实验中心七大功能;进一步完善图书馆、校园网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好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为主体,跨系实验室、系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四个层次共同发挥效应的实验体系。

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以“崇尚完美、追求卓越”为主题,以爱心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八个一”创新活动:建立一个理论学习研究基地;开辟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成立一个大学生艺术团;建设一个文化艺术长廊;构建一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办好一张院报;办活一个论坛;写好一篇思政工作研究文章。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心地善良、心理健康、胸怀宽广、敢于克服困难的素质,使学生具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能力,成为适应发展需要的人才。

管理现代化规范化建设工程。加快管理现代化建设步伐,逐步实现教学、行政管理的网络化、无纸化。全方位推进“闽江模式”的后勤社会化改革。

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闽江学院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实践,根据福州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全方位实行后勤社会化,既适应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又减轻学校的负担,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增强了综合实力。

闽江学院学生公寓、宿舍实行建设――出售(以成本价出售给当地农民)――回租的社会化模式,既走出了一条后勤社会化的新路子,又通过解决当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确保了社会的安定稳定。同时,闽江学院在卫生保洁、绿化、宿舍的硬件管理、宿舍楼卫等方面实行专业化物业管理。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引入有资质的物业管理部门进行管理,闽江学院则组建监控小组,对物业管理项目进行严密监控。这既有利于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又有利于调动后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一个整洁、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闽江学院积极探索后勤社会化新路子,在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期间,将全面实现后勤社会化,变事业拨款运行为有偿服务运行。在交通、水电、修建、医疗、实验室建设、图书馆管理、教学服务设备等后勤服务方面全面完成社会化改革。

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工程。闽江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教学督导制、评估制,强化教学管理,狠抓教学质量。

积极推进四项改革

教学改革。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编写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教案,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市场的需要。教会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图书馆、网络,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加大采用外语和多媒体教学的比例,积极推行学分制、选课制、导师制。

办学体制改革。新办大学财力有限,要办出活力、办出成效就必须改革传统单一的国有办学体制,按发展需要培养人,形成多元化办学体制的新格局。通过办学体制和筹资机制的创新建立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调动渠道。闽江学院创建伊始,就形成了以国有为主,国有、民营、中外联办,校企联办、校校联办等五种模式并存的办学体制。

――国有办学体制。目前,闽江学院大部分系采取公办形式,即政府投资,政府所有。根据福州市地方产业政策调整方向,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建设思路,坚持“量力而行、立足现实、突出特色、服务地方、跳跃发展”的原则,以服装工程和艺术设计类、旅游类、漆艺类、电子商务和经济管理以及应用文科等特色学科为突破口,凸显学院专业特色,力争培养适应福建省、福州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民营办学体制。为全面体现国际化办学特色,闽江学院与香港新邦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设立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实行民办教育的运行机制,采取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模式,实行产学研相结合。软件基地将国内外著名的IT厂商的权威认证引入教学体系,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和软件专家授课。与国际增值分销商(VAR)50强前三名的美国著名IT企业SYNNEX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美国在线保险公司EHI和美国DELL计算机公司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导入国际先进的实践训练体系。软件基地实行与国际接轨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管理体制,根据国内外软件技术发展趋势及软件产业对人才需求的热点设置学科专业,目前有在校生1135人。

――中外联合办学体制。为尝试多元化办学模式,同时也为培养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和商贸等国际化人才,为有志出国留学深造的学生提供更佳的选择机会,学院与澳大利亚爱恩国际教育集团、福建实达电脑集团以及海峡人才市场联合创办了闽江学院爱恩实达学院。爱恩学院采取股份合作形式办学,拥有国际化的教育管理和教学环境,同时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爱恩学院的师资以外教为骨干,闽江学院教师为依托,外聘教师为辅,全面采用经IS09001国际质量认证的澳洲大学教学大纲、原版英文教材等等。爱恩学院目前有在校生850人,办学至今已有60余人赴澳洲深造。

――校企联合办学体制。闽江学院十分重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办学。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目标,形成自我发展、充满活力、良性循环的大学经营新机制。特别是在公共教学科研体系建设方面,做到了既充分动员政府的资源供给系统(财政拨款),也充分动员社会自愿和市场的资源供给系统(如捐款、贷款、租赁、信托等)。例如,由福州电信中标投资建成的闽江学院校园网,由福州微分电脑公司投资建成的公共计算机实验室,技术水平达到福建省一流,国内先进水平。由于企业的参与,既节约了人力成本和维护费用,又提高了服务水平。闽江学院通过校企联合办学,采用建设――租赁――转让的模式,节约了成本,打破了资金瓶颈,实现了与企业的共赢。

――校校联合办学体制。为实现跨越式发展,闽江学院认真贯彻落实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与名校合作办学的指示精神,积极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安工程科技学院等校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例如,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与北京大学合作成立了北京大学与闽江学院空间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计算机系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联合办学,互派教师进修、开展科研项目合作等;化学工程系与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合作办学,柔性聘请该学院的院长担任系主任,开展科研项目的合作研究;中文系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联合办学,共同培养师范类本科学生;与西安工程科技学院联合办学设立了福州服装学院等等。

闽江学院创建多元化办学新格局,通过体制创新改变公办体制中人浮于事、平均主义、反应不灵敏、市场导向不突出的弊端,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逐步建立起适应“按发展需要培养人”的新型办学体制。

人才引进模式改革。打破人才引进的框框,实行人才引进的长期、固定制与短期、柔性聘任制的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采取“3 1”的课堂加实践培养模式、与名校之间联合培养的模式、先进行计算机和外语等能力的培养,再开展专业学习的模式等。

闽江学院这所新兴的本科院校,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迅速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改革,狠抓落实,在新办大学中异军突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