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精神动力论》评介

2004-06-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陶德麟 我有话说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早就认识到了精神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但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对精神现象的说明都有根本缺陷:或忽视乃至否认精神的物质根源(各派唯心主义);或低估乃至抹杀精神的反作用(各派旧唯物主义)。因此,即使是极深刻的论述,也只有片面的真理性。对精神现象的本质和作用做出完全科
学的解释,始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然而,作为“自然界的花朵”的精神现象又是世间一切事物中最丰富、最复杂、最变幻多端的现象。要具体地说明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度、一个群体乃至一个个体的精神现象,只限于引用唯物史观的一般原理是无济于事的。这需要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从大量的历史和现实的材料出发,进行潜心的探索。骆郁廷撰著的《精神动力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该书把精神动力的研究分为基本依据、基础理论和动力开发三个紧密关联的部分,层层递进,由抽象上升到具体,对精神动力的依据、价值、内涵、本质、结构、规律以及如何开发等一系列问题作了深刻的分析。其中,对精神动力的结构和规律的探索是全书的重点,尤见精彩。作者逐一剖析了精神动力内在结构、形态结构和层次结构三个层面,得出了精神动力的优化规律的结论,颇多创见。例如,在论述精神动力的内在结构时,认为理智动力决定情感动力和意志动力,要注意建构以理智动力为主导的精神动力内在结构;在论述精神动力的形态结构时,认为精神创造力决定精神凝聚力和精神约束力,要注意建构以精神创造力为主导的精神动力形态结构;在论述精神动力的层次结构时,认为民族精神动力处于最高层次,决定群体精神动力和个体精神动力,要注意建构以民族精神动力为主导的精神动力层次结构。作者在论述这些见解时还对中外历史上有关精神动力问题的思想资料进行了梳理发掘,有分析地加以评论和借鉴,体现了较广阔的空间视阈和历史纵深感。其中,把中国历代关于精神动力的理论概括为崇德论、贵仁论、重义论、尚志论、诚信论,对开掘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中华民族文化思想宝库都有较大意义。作者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动力理论总结为自觉能动性理论、精神需要理论、主体性理论、精神转化理论、社会合力理论等,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理论,促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深入研究精神动力理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