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科学发展观

2004-06-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天勇 我有话说

怎样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我认为,需要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并与中国经济建设、改革和开放的实际相结合进行探讨,从而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本文拟就此谈几点看法。

经济发展观的历史沿革

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走什么样

的发展道路和怎样发展,成了这些国家不得不面临的重大抉择。于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悄然兴起。当时,发展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发展的看法,即发展观是以GDP总量和人均GDP增长为中心,走欧美已经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唯资本积累、政府计划分配资源和政府主导经济发展,更多地强调进口替代式的封闭性发展,更多地强调不平衡方式对发展的推动作用。但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济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城市得到了发展,城镇失业率却上升了;人均GDP虽然增加了,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区发展差距却拉大了;由于依靠牺牲农业来推进工业化,农业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人本身发展的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被长期忽视,知识和技术的进展缓慢;重发展,轻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政府计划主导和集中发展经济,带来政府机构越来越庞大,滋生腐败,资源分配低效率、国有经济严重亏损,金融体系坏账趋增等问题。

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学家们就此对经济发展是什么进行了两次深刻反思,得出的结论综合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1、认识到发展是一个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进步的过程,它包括人的身体、技能和智能等素质的提高,适度的失业率,收入和发展差距的控制,逐步健全的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等等,而不仅仅是GDP的增长;2、重新重视农业的发展,认为损害和忽视农业的发展,会导致工业化进程条件恶化;3、提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推动理论,认为经济持久和节约资源地发展,决定于知识和技术的进步,进而关键的是要加大教育等人力投资的比例;4、生态环境学家和发展经济学家总结二战后发展在损害生态环境方面的教训,提出了可持续和安全的发展理论;5、认识到改革和开放也是发展的重要动力。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后期的发展经济学将经济发展定义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从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过程,其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城乡、就业、产业等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质量得到改善,比如人的素质得到提高;人均GDP持续增长。

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渊源

科学发展观在中国进入21世纪后被提出,有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和理论总结等渊源。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是世界近四分之一人口的一个大国对发展理论的实践。邓小平同志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理论和实践主要的里程碑式的贡献在于: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角度,拨乱反正,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从阶级斗争为主转向了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方式,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解除了经济发展中许多姓“社”和姓“资”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强调投入产出效益,经济发展统计和核算的指标,从社会总产值转向了GDP;提出了 三步走 发展战略。另外,在对外开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地区发展的大局观、发展要共同富裕等方面也有许多深刻的论述。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贯彻、发扬邓小平理论,在实践方面继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建设事业,理论上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包含许多科学发展的理念,主要有:发展经济不能只靠增加投资、扩大规模、铺摊子、上项目等外延方式,要走既有较快速度又有高素质的发展路子;必须始终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正确处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关系,东部地区要继续加快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人才;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等等。

在新的形势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我的理解是:不能单纯以GDP的增长来代表发展,发展是一个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发展要以人为本,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特别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要统盘考虑,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协调好各方和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和利益关系;发展要可持续,处理好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长久发展之间的关系;政府调控经济和促进发展,不能违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和客观规律。

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一些同志问,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有关发展的理念与科学发展观之间是什么关系?

首先,邓小平有关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是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正因为理论是实践的总结,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一些观点也有其历史的阶段性。这就是,一方面,要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从阶段斗争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要将不计效益的社会总产值转到讲求GDP增加值上来,要将不讲效率的吃大锅饭转变到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和先发展来。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中央计划经济还没有被触动,国企低工资高就业,虽然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很低,但是居民收入和地区发展差距不是太大;再加上农村联产承包制改革、农产品价格改革和发展乡镇企业,城乡差距较小。因此,改革开放初面临的是要纠正创造GDP有罪、以社会总产值代替GDP的问题;今天面临的一些问题,当时还没有出现,或者还不严重。

其次,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有关发展的理念是继承关系,三者之间一脉相承。它们在执政党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党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面是完全一致的。科学发展观,不是否定发展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全面进步。此外,在统筹协调发展方面也是完全一致的。邓小平、江泽民都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建设民主和法治国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人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等等。在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方面也是完全一致的。邓小平提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再次,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有关发展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关发展论述在新的形势下的继承、创新和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面临着许多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挑战,包括历史积累的问题,体制障碍形成的问题,国情所约束的客观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发展和对外开放遇到的问题: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三农”问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着力解决的难题;地区发展差距的拉大需要花大力气加以控制;财政和金融风险需要化解;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严峻。而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新的形势下,正确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指导性理论。

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

科学发展观,关键在落实。只有更新思想观念、提高知识和执政水平、改革有关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才能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执政为民,树立求真务实的政绩观。需要通过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即政绩体现于为群众办了多少实事,群众得了多少利益,群众满意不满意上,而不在表面的形象和数字上。要以人为本,转变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将政府工作的重点转向为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上来。

形成学习型社会,培养各级领导科学民主的决策观。发展要尊重内在和客观的规律。科学决策的基础就是要不能以主观意识办事,而是要按照经济社会内在和客观的经济规律定战略、作规划、制定政策和措施,这样才能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修改和完善发展和统计的指标体系,尤其是调整地县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使其真正反映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有必要设计和建立一个体现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平衡各个方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标、结果统计和政绩考核的科学的指标体系。特别是对于省以下的地方政府和领导,要弱化GDP增长的考评,强化就业等指标的考核。

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型政府,使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和可持续发展有政府体制和政策的保证。通过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清理和减少各类行政审批和收费及罚款;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压缩财政支出中行政公务开支的比例,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项目规定硬性的预算支出比例;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税体制,使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相统一;按程序办事,以法行政,做到公开、公正和公平,在行政和执法中尊重公民的各项权益;重视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城乡社区自治组织、慈善机构、各种文化组织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形成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家庭这样的社会治理结构。

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也要实事求是,不能搞绝对化,不能顾此失彼。笔者认为,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在工作中还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处理好GDP增长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不能以GDP的增长来代替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但也不能因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就忽视GDP的增长。GDP增长是城乡居民收入、财政收入的基础,也是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财力基础。我们要纠正的是只顾GDP增长而忽视经济社会其他方面进步的发展模式。

二是处理好城市化、工业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与保护耕地资源的关系。一方面,中国人多地少,土地是中国经济社会中最稀缺的资源,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土地特别是耕地需要严格保护。另一方面,在城市化过程中,未来十几年,将近4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其交通、居住、就业、受教育、购物等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规模的土地,包括耕地。我们反对的是乱占耕地、占而不用、宽打窄用,提倡的是以最节约土地的方式实现我们的城市化和工业化。

三是处理好禁止乱占耕地与工业要集中发展和人口要集中城市化的关系。需要清理的是乱搞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但不能简单否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工业一定要进园区集中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一定要集中进入城市和城镇。这样才能形成聚集效应、节约使用土地、专业分工深化、协作便利、产业集群发展、获得外部效应。而要避免过去村村冒烟、户户点火、污水到处流、垃圾随处有的乡村工业化,以及村村像城市,镇镇像农村的弥漫式和马路式城市化现象再度出现。

四是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公共服务与国情国力的关系。既要对失业者进行失业保障,又要促使和鼓励劳动者积极就业和创业,不能使劳动者对保障形成依赖性;既要健全社会保障,又要考虑不能将保障水平搞得太高,影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既要保障更多的城乡低收入和困难群众的生活需要,加大对农村发展、建设和事业的投入,又要考虑中国生产力水平还较低、财力基础薄弱、农村人口比例较高等国情,不能将标准搞得太高,只能是尽可能全面但低水平的投入和保障。

五是要处理好地区之间先富与后富的关系。既要统筹区域发展,又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得更快一些,以便能更多地吸收不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就业,让他们带回和邮回更多的收入,以便能向中央财政做更多的贡献,使中央有更大的转移支付的能力,以便使发达地区有更多的资金和产业与不发达地区合作,带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

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结合起来。宏观调控在控制经济过热时,首先要治理的是一些地方政府超能力举债、低价甚至负地价搞开发和招商、欠农民工资上工程、农民工未上社会保障、产权不清的国企投资等导致的经济过热;而对非国有企业投资、外资投资等,应当放宽审批,鼓励社会投资。对乱占耕地、占而不用、炒买炒卖土地等,也要从强化农民土地权益、改革征地制度、合理补偿农民、形成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功能、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监督作用等各方面的措施,来实现土地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投资和土地管理体制的改革,要向着形成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科学的宏观调控模式迈进。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