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驶进新的航程

2004-06-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宋晓梦 我有话说

於世成教授,1954年生于上海市。1986年获法学硕士学位,1993年赴荷兰莱登大学和鹿特丹大学访问进修一年。长期从事海商法和国际航运政策方面的教学研究。

现任上海海事大学校长、中国航海学会副理事长、律师、仲裁员。

为新中国海运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上海海运学院,最近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这一举措在这所学校的发展史上树起了新的里程碑。记者访问了上海海事大学校长於世成教授。

记:虽然我是多年从事教育报道的记者,但对海事领域的院校却比较陌生,请您先介绍一下全国这类院校的情况好吗?

於: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领域的院校全国只有两所,一所是大连海事大学;另一所就是我们。另外在集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宁波大学这几所高校中,都有与海上专业有关的二级学院。

记:从“海运学院”到“海事大学”,对学校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於:“海运”的概念比较窄,主干学科是船舶驾驶、轮机工程和海上运输等。从“海运学院”到“海事大学”,不仅是校名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学科领域的拓宽。应该说,“上海海运学院”为成为“上海海事大学”已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学校已有的34个本科专业,主要涉及工科、商科和社会科学3大门类,以此为基础的博士点、硕士点的学科和科研项目,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学校更名后,将为全校的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也可以为留住骨干教师和引进高质量人才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记: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科学的定位是一所高校生存发展的前提。您认为海事大学在全国一千多所高校中应该怎样定位?

於:我校原是隶属交通部的大学,2000年划转上海市,实行交通部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为主的管理体制。所以学校的发展一方面要满足国家海洋战略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上海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对上海发展的定位是建成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之一。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世界前20位著名船公司都在上海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调查显示,到2010年,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有关的大专以上高层次人才,总计需要六万两千多人,而现有高层次人才在远洋运输业和港口业,分别只占1.57%和0.51%,其中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只占1.9%,高级航运人才是上海市16大紧缺人才之一。因此,学校将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力度。学校的定位是,从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高校,发展为教学科研并重的高校。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海事大学的框架,到2020年,建成一所在世界航运界有很大影响的,高水平的海事大学。

记:与全国重点大学和世界同类大学相比,海事大学在教学、科研实力上都有差距,您打算怎么缩小这些差距?

於:我们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海运”这个行业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国际性,所以海运类院校的比较应该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同类院校相比。我们与世界同类院校相比较,第一个差距表现在资金投入的强度和渠道。几乎世界上的海运大国都是通过法律对海运教育的投入给予保证,而我国在这方面还是空白。第二个差距是国外同类院校的师资队伍的水平比我们高。第三是国外同类院校的硬件设备普遍比我们先进,教学仪器、设备和科研手段、都比我们强。尽管如此,我们用近20年时间,实现在世界海运高等教育界的领先,还是有信心的。依据是:第一,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当然包括向海洋进军。第二,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对海运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为培养海运人才的院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现在非常重视为老师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学校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经费送老师去进行国际交流,培养能在海运界进行国际竞争的师资队伍,朝着建设高水平的海事大学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